郭婞淳舉重奪金 敦煌壁畫找得到 |2021.08.03 語音朗讀 8369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圖/取自微信 【本報綜合報導】疫情之下,2020東奧賽事雖閉門鏖戰,但賽事直播時段,仍吸引大票民眾在電視機前觀戰加油,加上我國選手奮力、堅持到最後的表現,令人熱血沸騰。而遠在千年前的古人,原來也有健身狂、球迷和看好戲群眾,就帶大家看看在敦煌壁畫裡,古人們玩什麼奧運體育項目。據微信公眾號的地球知識局介紹,敦煌壁畫中,不單只是佛教的藝術瑰寶,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大寶庫,生動的畫面記載著千年前古人生活的點點滴滴。研究敦煌壁畫,對比現代人和古人的生活真是樂趣橫生。比如一千年前的人在業餘時間會玩些什麼呢?從記載宏觀歷史的史書中很難找到答案,敦煌壁畫就正好能解決這個疑惑。不看不知道,古人裡原來也有健身狂、球迷和看戲群眾。●敦煌古人真會玩熟悉敦煌壁畫的人會知道,幾百個洞窟的壁畫主要反映的是佛教題材內容,但其中也有很多富有生活氣息的畫面。壁畫裡的人物也會遊戲,也有喜怒哀樂,經歷著婚喪嫁娶,總之是非常接地氣的「一群人」。你要是以為古人娛樂就是拍拍手、跺跺腳,就太小看這些先進的祖先了。就算生活很艱苦,也要學會做一個精緻的古人,敦煌壁畫上的人物運動的技能,可是完全超越我們的想像。▲舉重╱莫高窟第61窟.五代首先來看這位田間地頭的力能舉重之士,比照現在,是不是很像能在競技體育裡看到的舉重大力士?透過舉起常人難以想像的重物,來展現自己的力量,不僅現代人在玩,古人早就開始玩了。這幅圖出自莫高窟第61窟西壁的佛傳屏風畫,講的是悉達多太子習武舉重的故事,堪比東方海格力斯。我國「舉重女神」郭婞淳在東奧的舉重女子59公斤級奪金,並以抓舉103公斤、挺舉133公斤、總和236公斤的成績,創下3項奧運新紀錄。圖╱資料照片其實,舉重物應該算是一個比較傳統的保留娛樂項目,歷史上能舉起缸或者鼎的大力士很多。秦武王就舉過,最後把腿弄折了;朱高煦舉過,不過後來被明宣宗派人給烤了;所以舉重還是要小心一點,應該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進行。練過力氣之後,就可以去參加多人競技的活動了,比如摔跤。▲摔跤╱莫高窟第290窟.北周莫高窟第290窟的佛傳故事連環畫中就描繪了一場緊張的摔跤比賽,為的是展現悉達多太子(佛陀尚未成道前,是釋迦族迦毗羅衛國的王子)與釋迦族年輕人競技時的戰無不勝。畫面上,兩名頭扎丱(guan)角髻,下穿兜襠的對手正在一決勝負,旁邊還繪有裁判。這幅千年前的畫面將摔跤、相撲比賽中講求技巧和戰術形像地表現了出來。看這兩位的姿勢,左邊這位好像已經快輸了,被摁在地上摩擦,讓人揪心。摔跤是中國的一項傳統技藝,在古代被稱為相撲。這個詞彙最早出現在東漢建安年間,很有可能就是和佛教一起傳入中國的。 《大般涅槃經》就有:「王家有大力士……與餘力士角力相撲」的說法,進入中國後就成為了一種非常常見的雙人娛樂方式。▲步打球╱榆林窟第15窟.宋唐朝進士王建詩作云:「殿前鋪設兩邊樓,寒食宮人打步球。」宮裡的侍女和兒童就拿這個「步打球」當平常的鍛煉。榆林窟第15窟南壁中的這幅畫不僅表現了當時的兒童遊戲內容,同時也反映唐宋時期步打球活動的珍貴圖像資料。這個孩子左手拿著一個圓球,右手持彎頭球杖,腳踩蓮花,身體作蓄力狀,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是不是有點像我們現在的曲棍球?中國隊與紐西蘭隊球員在曲棍球賽中爭球。圖╱中新社一般認為現代曲棍球源自英國,已經成了很多家長培養孩子的運動項目。然而大家應該都沒有想到,壁畫中的步打球其實是現代曲棍球的源頭,是中華傳統遊戲文化的一部分。▲射箭╱第61窟西壁.五代脫胎於古代戰爭技術的遊戲項目,對敦煌的古人來說,也是一點都不陌生。在敦煌壁畫中,射箭出現的次數很多,而且不光光是出現在戰爭和狩獵場面裡,也成為一種遊戲。比如五代第61窟西壁屏風畫中的佛傳故事裡,就出現了射箭有關的壁畫。太子和與諸釋子在畫面中正在比賽射箭,太子攬弓放箭,一箭即射穿七鼓,二箭穿七鼓而後入地,三箭穿七鼓而後射入靶後的鐵圍山上。中華隊的射箭男將、佛光青年湯智鈞拿第4名,寫下中華代表團在奧運射箭男子個人賽最佳成績。圖╱資料照片▲體操╱再來看這張第79窟的倒立圖,一個渾身肉鼓鼓的小朋友也在玩倒立,用特殊的方法向佛陀做供養,以及北魏的249窟中的倒立,猶如體操項目的地板、全能賽。李智凱在東奧鞍馬決賽,全程展現拿手的「湯瑪士迴旋」動作,為台灣再添一面銀牌,同時也是中華代表團的首面奧運體操獎牌。圖/中央社●壁畫裡的娛樂我們今天看到的許多競技項目,早就在1000多年前就被古人當成娛樂項目了,更讓人震驚的傳統遊戲還在後面。在中國各地的廟會上,還能看到一些在桿子上表演桿技的表演人員。這種娛樂形式已經不多見了,是要在雜技團的演出的時候才能看到,在敦煌壁畫裡也能看到。▲橦技圖╱莫高窟第61窟.五代這種桿技在唐代被稱為「橦技」,屬於百戲之一,是很受歡迎的傳統娛樂項目。演員需要經過長年的訓練,才能在桿子上保持平衡,演出時更是需要萬分小心──那個年代可沒有吊鋼索。而且這些「橦技」在充滿佛教氣息的敦煌壁畫裡,也是一種度眾的方便法門。如莫高窟第85窟、第61窟裡《楞伽經變》的橦技圖,其實是幻術師製造的幻術,讓觀眾在讚嘆之後能夠馬上領悟「世界萬有皆心所造」的道理,傳統遊戲還真是做到了寓教於樂的最高境界。▲戲玩木偶╱莫高窟第31窟.盛唐要說起能在方寸之間表達多種多樣道理的傳統娛樂項目,還得看木偶戲。雖然孔子對「始作俑者」深惡痛絕,但能夠透過簡單構造實現人物形象,從而具有娛樂性和教育意義的人偶玩具此後還是層出不窮。而且從漢代開始,這些「偶像」已經從喪事轉用喪喜皆可。到了唐代,無論是中土還是西域,木偶戲已經蔚然成風。莫高窟第31窟窟頂東披的《法華經·序品》中就有一幅「玩木偶圖」,畫面中女子右掌托著木偶,右臂前伸,逗弄面前的孩子玩耍。很顯然這時候的木偶戲也已經成為家庭教育的方式了。和流傳至今的木偶戲和布袋戲之類的娛樂活動比,傳統的木偶戲已經相當成熟。▲面具╱莫高窟第249窟.北魏如果覺得用木偶表現神鬼凡人不過癮,在敦煌壁畫裡,人們還可以選擇親自戴上假面,扮演各色人物。這是一個大頭仙人的面具,也是當時人們用於假面舞會的道具。假面舞也叫假面戲,娛樂性和互動性很強,從壁畫上看,很受當時人的歡迎。人類戴上面具的最原始動機,是想透過模仿這些神鬼生物獲得它們的超自然力量,後來慢慢就變成了一種有趣的宗教儀式。現在在中國西南還能看到的儺戲,就是那時候假面舞會的遺存。歐洲的假面舞會成型,是在17世紀,這個創意可是比敦煌壁畫上的古人晚了幾百年,好像也可以說壁畫上的傳統假面扮演,叫大唐cosplay?看了一圈,是否覺得敦煌壁畫上的古人,與現代人相差無幾,甚至可說生活智慧與靈活可能更勝現代一籌。但是很可惜,這些有趣的傳統遊戲,在後來宋明兩代的理學浪潮中,逐漸被擯棄了。對於正襟危坐的理學家們來說,摔跤也好,步打球也好,假面舞會也好,都是奇巧無益的技藝與製品、遊戲,對人的自我修養是不利的,應該摒棄。壁畫上隨處可見的這些傳統遊戲,於是面臨著或是失傳,或是式微的結局。其中有一些當然透過民間微弱的傳承方式得以延續,更多的則永遠停留在了色彩斑斕的壁畫上,自身卻永遠地失去了生命力。隨著4年一度的奧運會,讓大家更深入看見,文化藝術裡樂趣紛呈。 前一篇文章 新港暴雨淹農地 葉菜類損失慘重 下一篇文章 盧碧颱風最快今晚生成 中南部防豪雨 熱門新聞 01中秋草地音樂會 祈願世界和平2025.10.0702拚日能源自給自足 高市力挺核能2025.10.0703西藏珠峰突降暴雪 傳近千人受困2025.10.0704新馬寺佛光普照 大馬民眾慶中秋2025.10.0705曼城佛光山贈圖典 愛丁堡大學典藏2025.10.0706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禪學與淨土─禪師與禪詩 6-52025.10.0707【詩】 秋水渡2025.10.0708川普警告哈瑪斯 堅持掌權將被消滅2025.10.0709光復鄉重災區4校 今全面復課2025.10.0710【民俗資產】 新豐池和宮:紅毛港邊的瑰寶2025.10.07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花蓮光復鄉清淤 急需勺子超人國道客運慘澹 運量較疫前減36%國際生態旅遊獎 阿里山獲雙首獎少子化效應 雙十國慶寶寶驟減國慶致詞 韓:佛光山守護台灣的能量金博大金磚 身價近9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