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癮山人看電影】 青年返鄉 vs.浪漫愛情

文/楊鈺崑 |2021.06.19
1187觀看次
字級

文/楊鈺崑

社區老化、青年返鄉、地方創生……這些近年正夯的名詞,並不是台灣社會陌生的議題,早在2008年,就已經有電影觸及,那就是導演魏德聖首次執導一炮而紅的《海角七號》。

以雙軌故事進行的《海角七號》,循著在台北擔任樂團主唱的阿嘉而發展,他打滾十餘年卻一事無成,最後怒砸吉他返回故鄉恆春。有類似遭遇的,是原為模特兒、卻只能擔任藝人保母(打雜)及公關,被困在恆春的日本女孩友子。沒有交集的兩人,因為身為鎮代會主席的阿嘉繼父,一心想為在地鄉親製造機會,力主由本地樂團擔任日本藝人來台開唱的暖場表演,而撞擊出激烈火花。

另一條故事線,則是60年前同樣名為友子的台灣女孩,其因戰敗而被遣返的日籍老師戀人所寫的七封信,穿插其中遙相呼應。

為何年輕人留不住

「飯店也BOT,山也BOT,現在連海也要BOT!」這是電影開場不久,鎮代會主席與飯店經理爭執時的對白。在友子對樂團成員不甚滿意時,他也曾滿懷感慨:「妳看我們的海這麼美,為什麼一些年輕人就是留不住?」甚至因為阿嘉缺席團練爆氣脫口而出:「我最大的心願就是把整個恆春放火燒掉,然後把所有的少年家叫回家鄉重新再造,自己做頭家別再出外當人家夥計……」讓人以為身兼編導的魏德聖,有意帶領觀眾審視發生在這塊土地上迫切的困境。

可惜的是,這些深層的議題就到此為止。電影的基本調性還是浪漫的愛情故事:友子的酒後真言讓兩人相知相惜,以歌告白熱烈氣氛達到最高點,台日歌者以不同語言合唱誦讚跨國情誼,連日籍教師的情書也終於送到友子奶奶手中,為不圓滿的戀情彌補些許缺憾。但這看似一切都HAPPY ENDING的結局,在熱鬧的演唱會後其實什麼都沒解決。

捧紅演員帶動熱潮

《海角七號》當年票房高達新台幣5.3億元,至今仍為國片之冠,毫無疑問是一部成功的商業電影,精準的行銷操作更是捧紅多位演員,以及及周邊產品,並帶動觀光熱潮。而魏德聖一戰成名,終能一償所願籌拍心心所念的《賽德克巴萊》,或許才是《海角七號》最大的成就。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