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封鎖 減少人類噪音破壞海洋生態 |2021.02.18 語音朗讀 2273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新冠疫情封鎖對大自然帶來好消息,海洋中人類的噪音水平降低了20%。圖/unsplash 【本報綜合報導】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之際,帶來並不全然都是壞消息,科學家們發現,當新冠病毒封鎖之際,海洋聲音環境修補了。然而,類似這樣的大自然修復消息並不是第一次聽見,可見人類對大自然造成的破壞有多嚴重。圖/unsplash沙特阿拉伯阿卜杜拉國王大學任教的海洋生物學家卡洛斯·杜阿爾特教授,領導這項研究,他們找到大量證據,揭示人為噪音對海洋生物造成的傷害。他和他的同事在《科學》期刊上發表論文指出,聲波可以穿越海洋數千英里。杜阿爾特教授表示,人類已經讓海洋生物的棲息地退化,更使一些海洋物種走向瀕危。圖/unsplash他說,人類用自己製造的噪音壓倒原來健康海洋的自然聲音,杜阿爾特教授表示,海洋有著自己獨特的自然聲音環境。聲音是海洋生物生存的一條基本生存之道,餵養、導航、溝通和社交交流都離不開聲音。數十年來,對海洋聲音的大量研究都集中在海洋哺乳動物身上,如座頭鯨,它們用複雜而神祕的歌曲進行交流,可以傳到很遠的距離。幾百年來,世界各地每年都會發生多起鯨魚擱淺事件,雖然具體原因仍眾說紛紜,但海洋科學家相信可能是鯨魚的回聲定位系統遭到破壞。科學家們研究發現,目前海洋深處的海水吸收聲波的能力比工業化時代前已減弱40%。不僅大型魚類受到影響,小魚蝦也受到衝擊。圖/unsplash杜阿爾特教授還表示,有證據表明,即使是新孵化的魚幼蟲,在茫茫海洋中漂流時,已經聽不到家的呼喚。科學家們現在知道,海洋裏這些微小的幼蟲都可以聽到來自它們的棲息地的呼喚,並跟隨著這種聲音。圖/unsplash來自倫敦動物學會的海洋科學家希瑟·科爾德維博士指出,水下世界有著海洋動物以各種方式相遇、問候、繁殖和使用聲音的一個複雜環境。她補充說,這是一個重要但被長期忽視的領域,它構成了一個健康的海洋環境。科學家們指出,因為新冠疫情導致全球封鎖,卻揭示海洋噪音汙染問題能夠快速、輕鬆地得到解決的辦法。圖/unsplash杜阿爾特教授說,2020年,當60%的人類因為新冠居家封鎖無法出行後,海洋中人類的噪音水平降低了20%左右。這種相對有限的噪聲減少足以讓科學家們進行一輪觀察。他指出,那些最容易觀測到的一些大型海洋哺乳動物在新冠疫情封鎖期間重新出現在在海岸線和海洋水道附近,它們已經有好幾代沒有出現過這種情況了。文章來源:BBC中文網 前一篇文章 榜樣效應! 女性掌國際組織 將造就更多女強人 下一篇文章 4600萬人次遊台中 2020旅遊量全國第一 熱門新聞 01【閃文集】印刷的奇蹟2025.07.1502大馬關丹站VEGRUN 跑出綠色行動力2025.07.1503中職明星賽 挑戰8萬觀眾紀錄2025.07.1804人間社新聞研習營 傳遞真善美2025.07.1605環保音樂劇在河邊 光明大學攜手社區演出2025.07.1606【人間行腳】馬蹄踏過2025.07.1607南非德本協會捐輪椅 點亮受贈者人生2025.07.1508【臆想截圖】夏天的氣味是白色的2025.07.1509萬年寺播撒善根 祝福佛光寶寶2025.07.1510響應跨宗教慈善 多倫多佛光人高空跳傘2025.07.17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罷免戰 藍綠鎖定基本盤今年漢光演習 史上最強見軍率北部城鎮韌性演習登場 蔣致詞籲賴「一家人槍口不對內」漢光操演第8天 戰車野戰搶修演練 考驗持久戰漢光演習 陸軍演練縱深防禦漢光演習 總統視導布雷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