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微縮模型 重溫往日回憶

 |2020.12.29
3250觀看次
字級
黎熾明和陳慧姬的微縮模型作品。 圖╱新華社

【本報綜合報導】香港微縮模型手藝人黎熾明和搭檔陳慧姬入行十多年,製作出不少有香港特色的微縮模型:大坑舞火龍、荔園、涼茶鋪、摩星嶺木屋村……,像他們這樣的全職手藝人,香港只有不到二十位。

二○○七年在香港微型藝術會工作的陳慧姬,看到一個帶有旋轉樓梯的建築模型,製作者是黎熾明。正逢藝術會籌辦微縮模型展覽,陳慧姬隨即邀他參展,黎熾明用膠板等材料製作出第一件微縮模型〈和昌大押〉,那也是他們初識。

二○一七年,兩人決定合辦工作室。成立初期資金不足,他們咬牙賣掉十個微縮模型。為了維持開支,他們邊教學邊製作新作品。

二人分工合作,黎熾明負責建築及能動的東西,如轉動的風扇、閃爍的霓虹燈、播放音樂的電視機等。陳慧姬擅長製作食物、店舖、攤位等細節,用黏土製作出逼真的微縮食物模型。

剛入行時,同一個模型,陳慧姬要製作五、六遍才滿意,技術嫻熟後只需兩、三遍。模型的微縮比例依展覽或客戶要求而定,最小的食物模型僅有指甲般大小,最大的模型有數公尺高。

每天趕製作品 往往睡眠不足

回顧十幾年的生涯,他們用「趕」來形容。有次一位展覽負責人要求五天內交作品,黎熾明在工作室裡擺了一張折疊床,每天只能睡一、兩小時。現實不允許他們慢下來。黎熾明和陳慧姬商量,複製相同的作品,借出展覽或者賣掉幾個,可以獲得收入。

黎熾明和陳慧姬的微縮模型作品。 圖╱新華社

黎熾明每樣作品大概有五件,陳慧姬則製作約十五件同樣的模型,最小的模型也需花費兩、三個小時。其實他們不喜歡做同樣的作品,但為了生活只得複製。

每天早上七點公共廚房開門,媽媽們便衝出門搶占廚房一席之地,邊烹飪邊聊家常。這是一九五○、六○年代香港最早一批公屋「七層公屋」裡的生活場景,黎熾明的童年就在這樣的環境中度過。

後來,公屋拆掉了,全家人從筲箕灣搬到銅鑼灣,卻見不到那樣的場景了。他製作過一件地下城的微縮模型,作品靈感來自於「七層公屋」。

幼時父親經常帶黎熾明去南丫島玩,島上曾有一個摩星嶺木屋村。父親已去世兩年多,摩星嶺木屋村也已不復存在,他用微縮模型將之還原出來。

趁著還有能力 多保留點回憶

兩年前,因兒時家境普通而少去遊樂場的黎熾明,製作一個微縮模型〈童夢中的遊樂場〉。通電後,「遊樂場」內燈光閃爍,摩天輪和旋轉木馬轉動了。

黎熾明和陳慧姬的微縮模型作品。 圖╱新華社

對香港的記憶,都隱藏在這些微縮模型中。黎熾明和陳慧姬的作品大部分與香港有關,有冰室、髮廊、戲院等。他們覺得這樣市民才有認同感。

老人是微縮模型展覽的常客,他們停留在微縮模型前,欣喜地說:「這就是我們以前生活過的地方!」

「趁著現在還有能力,盡量多做點,多保留點回憶」,黎熾明指著頭頂的白髮說,也許等到視力模糊、雙手顫抖的那一天,他們才會離開這一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