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什庫教堂 見證3個動盪庚子年

 |2020.11.27
1882觀看次
字級
西什庫教堂是北京四大天主教堂之一,樹叢後則是中式碑亭,顯現其中西合璧的風格。圖╱中央社
彩色花窗分別身著明清兩代服裝的傳教士,以及萬里長城。圖╱中央社
西什庫教堂正門外兩側卻各有一對中國風格的石獅子及碑亭。圖╱中央社

【本報綜合報導】一百二十年前,同是庚子年,矗立北京城的西什庫教堂,在八萬暴民攻擊下滿目瘡痍。兩個甲子後,世界丕變,教堂前的觀光客取代了暴民,驚恐與嘶吼換成驚嘆和祈禱。

這座瑰麗中帶著滄桑、橫跨三個庚子年的教堂,本名「救世主教堂」,是中國大陸北京四大天主教堂之一,也是四座教堂裡規模最大、最顯眼的一座,一度是北京城裡最高的民間建築。

歌德式建築 柱刻石獅子

其最大特色為濃郁的中西合璧風,三層樓高的哥德式建築外,兩側各有一對石獅子及碑亭,亭內安放著龜馱的二塊教堂遷建諭旨碑文。四周則被傳統中國式基座及漢白玉欄杆圍繞,每根柱上還刻著石獅子。從上方俯瞰,西什庫教堂擁有十一座尖塔,整座建築呈十字形,宛如一座鑲嵌入地的巨型十字架。

走進教堂,金黃與水藍色相間的立柱,搭配黃底紅線條的高聳圓弧尖頂,以及八十面印有中西方風格圖案的彩色花窗,透著華麗而莊嚴的氛圍;即使不是信徒,默默握起雙手禱告的遊客,也不在少數。

獨特的混搭設計,象徵著西什庫教堂身處中國與西方文明交會,相互激盪與融合的大時代。說它是見證近代中國動盪的代表性建築,並不為過。雖非北京四大教堂裡歷史最久的一座,但連前身算進去也達三百一十七年,現址也有一百三十四年。

西什庫教堂的前身建於清康熙四十二年(一七○三年)。當時,耶穌會教士治癒康熙帝疾病有功,獲准在中南海西岸的蠶池口興建救世主教堂。但道光七年(一八二七年),這座教堂成為民間反教會風潮的犧牲品,被清廷下令查封,成為它遭遇的第一場危機。

隨著歐洲列強入侵中國,清廷歸還教產。同治三年(一八六四年),教堂原地重建為更大的哥德式建築,卻引起一旁中南海園林裡的慈禧太后和同治帝不悅,深怕「壞了風水」。教堂在光緒十二年(一八八六年)易地重建,成為現在的西什庫教堂,是它的第二場危機。

炮打西什庫 整修獲新生

一九○○年六月,義和團攻進北京,身為華北最大教堂,且育嬰堂、學校、醫院、印刷廠一應俱全的西什庫教堂,湧進三千多名中外教民、傳教士,化為北京最大的避難所,也讓它和各國大使館並列,成為義和團的首要攻擊目標,並喊出「吃麵不擱醋,炮打西什庫(教堂)」的口號。

面對第三場危機,也是最慘烈的危機,教會向法國大使館求援,但前來支援的只有四十一名法國、義大利官兵和每人一支槍。教堂裡沒有鐘聲,只有槍聲,但就是這槍聲,嚇住了號稱神功護體的八萬義和團,致使他們沒有膽子攻進教堂。

二個月後,教堂裡彈盡糧絕,教徒們甚至用草根樹皮裹腹,直至八月中,八國聯軍攻進北京,義和團和清軍落荒而逃,滿目瘡痍的西什庫教堂才重獲新生。建築整修後,大致形成目前如今所見的格局。

一九四九年,中共建政,隨即整肅境內所有宗教的神職人員,一九五八年發動「獻堂獻廟」運動,西什庫教堂從此被充公,文革期間,教堂遭到破壞,直至中共改革開放後,宗教場所陸續獲得整修,西什庫教堂也在一九八五年重新開放。

從此,除教會活動外,當地成為北京市內遊人如織的觀光景點。如今,西什庫教堂正準備跨過它的第三個庚子年。面對疫情它正隱藏著滄桑,靜靜地讓人仔細端詳,虔誠祈禱。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