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德勝雕刻神佛 融入西方美學

江俊亮 |2020.10.07
6800觀看次
字級
黃德勝認為所有神佛都有獨具的靈魂。圖為作品「文殊菩薩」。圖/記者江俊亮
黃德勝的作品「關聖帝君」。圖/記者江俊亮
黃德勝將西方美學融入神佛雕刻。圖為媽祖神像打粗胚。圖/記者江俊亮

【記者江俊亮專題報導】「木材是有生命力的,讓我有觸電的感覺!」粧佛藝師黃德勝,少年時跟隨「糊紙狀元」陳金泳學紙紮,後來師徒一起轉型學粧佛,黃德勝還將西方美學融入神佛雕刻,對於木材有濃厚感情。他說:「將來生命到了盡頭,希望能樹葬,把骨灰當樹木的養分。」

工藝基礎

師承糊紙狀元

黃德勝是台南市傳統工藝(粧佛)文化資產保存者,一九五五年出生於台南安平。上小學時,安平開台天后宮正進行重建,讓他藉此機會參觀石刻、木雕、剪黏、交趾陶等工藝。小小年紀的黃德勝,對匠師巧奪天工的手藝感到好奇,石獅、龍柱、木雕等鏤空技法,看得特別仔細,一有空就往天后宮跑,「光是看天后宮重建,就看到小學畢業」。

他國小畢業後初中沒考上,就去當學徒、學「工夫」,於是到府城紙糊藝師陳金泳(一九三四~一九九七)開設的紙糊店習藝。當時黃德勝不知道師父陳金泳還是「糊紙狀元」,拿過全國第一屆、第二屆花燈比賽冠軍,還受邀赴日表演剪紙;只知道師父的糊紙工藝非常精巧,整個府城無人能出其右。

但紙紮的神像再怎麼精美終究要火化,他拜師學藝三、四年後,師父決定轉型粧佛工藝。但結合木雕與漆藝的粧佛,大多是家族「口授心傳」,習藝過程隱密而嚴格,外人根本不得其門而入。

當年神農街有間人稱「佛仔心」蔡心開設的「西佛國」粧佛店,黃德勝三天兩頭就會去「西佛國」粧佛店看人家如何製作。「西佛國」是泉州派名匠,工夫不外傳,也不許外人偷看學習。幸而當時他只是個孩子,匠師較不設防,他就站在門外觀看,從木料開斧、初胚、細胚、雕刻工法到安金等過程,逐一記在腦海,再回去告訴師父。

黃德勝說,師父不僅很有藝術天分,且有膽識。神像雕刻過程有十五步驟,師父花了很長時間摸索、學習,他跟著師父一起進步,師徒二人技藝日漸成熟,師父開設的「金芳閣」逐漸在府城闖出名號。師父為加強黃德勝的繪畫技巧,送他去陳峰永畫室習畫二年。黃德勝四十歲才自行開業,由師父命名「唐興閣」,象徵師門傳承。

力求完美

雕工生動細緻

隨著時代演變,黃德勝發現傳統技法雕刻的神像,比例不諧調常「頭大身小」,因此他以東方美學為基礎,融入西方美學的黃金比例,開創出寫實的本土神像,氣韻生動雕工細緻,自成一格。

黃德勝對於作品力求完美,他引用義大利藝術家米開朗基羅的話:「在藝術的境界裡,細節就是上帝」、「一件完美作品,不一定是細節;但注重細節,可以成就一件完美的作品。」此觀念深植他心中,讓他更注重細節與精細度。

工作室中堂供奉的釋迦牟尼佛,是黃德勝十七歲時泥塑習作。他說,「改變傳統,需要很大的掙扎!」因此在雕刻中,不斷在作品間找出細節與變化。

「所有神佛都有獨具的靈魂。」黃德勝用細膩的心與粗獷的木材對話,進而與木材產生濃厚的聯結。他瀟灑的說:「生命就是一種創作,最好能創作到生命的最後一刻、最後一刀,然後把自己的骨灰用來當樹木的養分,才能對這輩子用過的木材有所交待。」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