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6法+食療 養生護脾胃

 |2020.10.02
6752觀看次
字級
圖╱unsplash

【本報綜合報導】由夏入秋,發現身邊肚子不舒服的人開始多了?夏秋換季時節,往往溼熱多雨,餘暑未消,正值中醫裡的「長夏」時節。長夏之季暑溼盛行,極易傷及人體的陽氣。加之天氣依舊較熱,人體陽氣外洩較多,故而中寒導致脾胃虛弱。

中國大陸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浦東分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邢練軍表示,中醫認為脾臟喜燥惡溼,溼熱之邪更易傷脾,外溼好犯脾,內溼易困脾,終始循環,脾運化功能失常,臨床多表現為乏力、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

這個時節雖易引發較多脾胃病,卻也是健脾養脾的好時節,脾胃為後天之本,運化水穀則生機可得,人體後天的生存均賴脾胃得以實現,而長夏為脾所主,所以脾的正常功能得以實現,就需要在長夏之季顧護脾胃,養脾攝生,生活中可注意幾方面:

1.保持平和的情緒

憂思傷脾,過多無效的思考、憂慮的情緒都會使脾胃運化困頓。現代人因為對身體運轉狀態知識欠缺,加上受生活和工作方式等多方面影響,很容易不小心傷到脾胃。換季入秋之始,年老體弱或平素壓力大者應作好心理準備,保持心態平和,以良好的心境,去抗禦自然界的負性影響。


圖說:要保持平和的心境。圖╱unsplash

2.規律飲食

飲食定時定量,細嚼慢嚥,把握「溫、軟、淡、鮮、少」原則,即溫暖柔軟的食物易被脾胃吸收;飲食清淡,切忌辛辣、過甜、過鹹,易增加胃酸;忌肥甘厚味,如動物內臟等;新鮮蔬菜、雞蛋等則比較可取。飲食要新鮮,少量多餐,不宜過飽,不要讓胃腸超負荷工作。


圖說:秋季多吃綠色蔬菜。圖╱取自網路

3.健脾、祛溼、化溼

入秋之際,調理脾胃應側重健脾、祛溼、化溼,可適當吃些綠豆、赤小豆、蓮子、絲瓜、薏仁、茯苓等健脾祛溼之品。容易便祕的人要減少久坐,多吃綠葉蔬菜,增加膳食纖維攝取。秋燥症應多食含維生素A、B、C、E類食品,如胡蘿蔔、藕、蜂蜜、銀耳等以養血潤燥,提高抗秋燥、抗疾病能力。

秋為收藏季節,體內肺氣相對旺盛,常乘虛侵肝。故在飲食中應減辛增酸,酸性食物入肝,有助肝氣強盛,不致於受外邪侵傷,從而預防胸悶胸脹、噯氣等不適的發生。

4.飯後散步

保持適量的運動,有助於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消化。要注意的是,並非吃完飯後立即散步,而是要休息至少10分鐘再進行,飯後半小時內不得做劇烈運動。


圖說:適量的運動,有助於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圖╱取自網路

5.揉肚臍

一手掌心或掌根貼臍部,另一手按手背,順時針方向旋轉揉動,每次約5分鐘,每日1-2次,健脾和胃,消食導滯。

6.按摩足三里

足三里位於膝眼直下三寸處,每日按揉50-100次,能健脾和胃,調中理氣,適用於各種類型的脾胃病變。

●初秋食療藥膳推薦

薏仁赤豆湯
原料:薏苡仁、赤小豆各30克、紅棗5枚、白糖1匙。
做法:薏苡仁、赤小豆洗淨入鍋,加水2大碗,小火慢煮1小時後,加紅棗、白糖,再煮30分鐘,至豆爛離火,當點心吃。

功效:適合夏季各種人群飲用,可清熱健脾、利溼輕身。


圖說:薏仁赤豆湯可清熱健脾、利溼輕身。圖╱取自網路

三色豆湯
原料:白扁豆、紅小豆、綠豆各30克。
做法:白扁豆、紅小豆、綠豆洗淨入鍋,加水小火慢煮1小時後,再煮30分鐘,至豆爛離火,煮粥食用,每日一次。

功效:健脾化溼,和中消暑。此湯甘甜可口,可清熱除溼,常食有助於解除疲勞。


圖說:三色豆湯能健脾化溼,和中消暑。圖╱取自網路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