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野生動物數量自一九七○年以來已減少超過三分之二。圖為捷克野生動物園的三頭小獅子。圖╱美聯社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環保團體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表示,全球野生動物數量自一九七○年以來減少超過三分之二,主因是森林遭砍伐作為農業用地。專家指出,拯救大自然就是為人類留生路。
路透與法新社報導,專家警告說,破壞生態系統恐增加人類感染傳染病的風險,例如新冠病毒。
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二○二○年地球生命力報告」(Living Planet Report),土地變更為農業用地與野生動物交易,是數千種哺乳類、鳥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與魚類族群數在一九七○年至二○一六年,平均減少百分之六十八的原因。
WWF全球森林作業計畫領導人普萊斯(Fran Price)說:「伐林,也就是棲地流失,是野生動物數量銳減的主因。」將矛頭指向主要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大規模商業化農業,其中包括棕櫚油、大豆。
「全球森林觀察」(Global Forest Watch)指出,熱帶雨林的保育被視為遏止氣候變遷的關鍵,但二○一九年,一個足球場面積的熱帶雨林,以每六秒的速率快速消失中。
環保人士表示,保護現有森林和復育遭破壞的森林,可以儲存更多碳與維繫生物多樣性,有助降低洪害風險與遏阻全球暖化。
WWF這份報告源自一百二十名專家針對近四千四百種脊椎動物,追蹤近二萬一千個族群,勾勒自然世界狀態的概況。
報告警告說,自然棲地持續流失,將導致人類和野生動物的接觸更密切,恐增加未來流行病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