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新冠病毒疫情重創旅遊業,旅行社實體門市掀起關門潮。對此,交通部長林佳龍表示,將編列十二億支持業者做數位轉型;不過業者直言「現在需要的是繼續生存下去」,交通部應先確保安心旅遊補助到十月底前不斷炊。
根據觀光局統計,今年統計至八月底,計有十八家旅行社申請停業,三十家解散。另,易遊網、雄獅旅遊等業者,則是紛紛宣布關閉部分實體門市。
對此,林佳龍說,疫情衝擊比原先預期久,影響更深遠,短期提出紓困振興措施,有效減緩衝擊,而疫情也促使觀光旅遊業者加速轉型。未來不只是勞力密集,也結合高科技,線上線下虛實整合服務,創造更大商機跟附加價值。
為支持數位觀光跟轉型,林佳龍說,將從特別預算、前瞻預算,還有二○二五年台灣觀光中長期預算,編列十二億元,希望旅行社透過自己組合遊程,讓產品愈來愈多。轉型過程因應未來網路,也包含線上訂票等多種服務。
業者:轉型永遠轉不完
有旅行業者表示,疫情影響下,政府應該要思考的是,在國旅大爆發狀況下,如何改變民眾的消費習慣,選擇相信旅遊業者,找旅行社幫忙訂國旅,不然怎麼轉型都沒用。
台灣觀光策略發展協會理事長吳昭輝則說,大型旅行社轉型了,但中小型還沒轉,大型旅行社應去幫助中小型企業做數位轉型,且轉型其實永遠都轉不完,「大旅行社有跟上5G浪潮嗎?」
創新旅行社董事長李奇嶽則說,數位化的確是未來趨勢,也是旅行社必須做的事,但現階段交通部應確保安心旅遊補助到十月底前不斷炊。
觀光局副局長周廷彰強調,數位轉型有很多面向,除了旅行社數位化外,也包含景區導入電子商務、推出數位旅遊整合平台等,是整體觀光產業升級的計畫。
學者:應補貼員工薪資
對於交通部擬砸十二億元支持旅行社做數位轉型,世新大學觀光系副教授陳家瑜直言,對小型旅遊業者而言,不管是先期投入,還是後期營運都可能有困難,大型旅行社則多數都已數位化,花錢補助恐沒有太大效果;高雄餐旅大學觀光研究所教授劉喜臨則認為,數位轉型方向是對的,但現階段業者要的是「生存」。
陳家瑜表示,台灣很多旅行社人數都在十人、二十人以下,經營模式來自本身業務基礎和人脈,若要做數位轉型,需要一定的投資設備或營運機制,可能較沒能力,也不是業者想做的事。另外,做商務旅客市場的旅行社,在差旅旅遊服務這塊也不太需要太多數位轉型,真正能夠適用的是中型業者。
劉喜臨則說,台灣旅行社太依賴人力資源產業,已不符合時代潮流,本身要透過大數據跟數位結合,創造新的產品跟市場定位。但對旅行社而言,現在已快活不下去,才會希望政府應先針對從業人員給予薪資跟相對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