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unsplash
【本報台北訊】天氣連續幾天飆高溫,加上梅雨鋒面來襲,全台又溼又熱。醫師提醒,民眾應避免在陽光下長時間曝晒,防止皮膚晒傷,更要留意水分及電解質的補充,預防熱傷害。
長時暴露高溫下 易出現2併發症
據《健康醫療網》報導,當人體在高溫環境下,無法調解體溫來散熱,進而產生不適之症狀,統稱熱傷害。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腎臟科葉哲廷醫師表示,高溫溼熱人體難以有效散熱,若在高溫下短時間劇烈運動或長時間暴露悶熱環境中,容易造成體液大量流失,若沒有適時補充水分和鹽分,便容易導致熱傷害,甚至出現橫紋肌溶解症、急性腎衰竭等併發症。
有熱傷害症狀 4法未改善快就醫
葉哲廷說明,發燒、噁心、嘔吐、腹瀉、大量流汗、倦怠、無力、頭暈、頭痛、喘、血壓降低、肌肉痙攣等,是熱傷害可能出現的不適症狀。如果出現熱傷害的症狀時,應盡速讓患者到陰涼、通風處休息,適時補充水分及電解質,若症狀沒有改善,應趕緊送醫檢查治療。

圖/unsplash
除防晒、著輕便衣物 補充水分、鹽分不可忽略
最後,葉哲廷強調,在從事戶外活動、勞動及運動時,應做好防晒措施,盡量穿著輕便、易散熱的衣物,適時補充水分與鹽分,多留意身邊的年長者、慢性病患者及幼童的狀況,適當安排休息,預防熱傷害的情形發生。
如果出現熱傷害的症狀時,應盡速讓患者到陰涼、通風處休息,適時補充水分及電解質,若症狀沒有改善,應趕緊送醫檢查治療。
文章提供:健康醫療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