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縣枋寮鄉北勢寮保安宮保存流傳百年、全國唯一的「放白鶴」習俗,被列入縣定珍貴無形文化資產。圖╱潘欣中
【本報屏東訊】屏東縣枋寮鄉北勢寮保安宮舊廟,前後殿可見漳、泉兩派廟宇工匠藝師,互相激盪創意,縣府文化處四年前斥資千萬整修後,重現廟宇建築工法和鑿花、壁飾等工藝之美,堪稱國寶級的廟宇藝術博物館。另廟方保存流傳百年、全國唯一的「放白鶴」民間習俗,已列入縣定珍貴無形文化資產。
北勢寮保安宮供奉保生大帝,相傳保生大帝本名吳夲(音同滔),宋仁宗景佑三年農曆五月初二時,登山採藥不幸失足跌落山谷,得年五十八歲,得道後成為保境安民的「醫神」。保安宮「放白鶴」習俗傳承逾百年,相傳五月初二是騎白鶴羽化飛昇日,廟方為紙紮白鶴祝禱後遶境,再送往海邊火化,帶著信眾的祝禱回天。
保安宮舊廟創立於乾隆年間,經歷多次遷徙改建,目前舊廟古蹟本體為日治時期昭和二年(一九二七年)所建,採用「對場」製作,前殿大木匠師是漳州派陳己堂,鑿花師是黃龜理,後殿大木匠師則為泉州派鄭振成,鑿花師是楊秀興,廟頂方形藻井由雙方團隊合作雕飾;漳泉兩派激盪創意,成就傳頌千古的宗教藝術作品。
保安宮舊廟因都市計畫道路拓寬面臨拆除命運,社區居民二○○六年發動「千人移廟」,移至新廟後方約八十公尺空地保存,通過文資審議為縣定古蹟後,文化處向中央爭取千萬經費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