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旗山天后宮整修福德祠,「洪華流派」剪黏團隊進駐施工修復。圖╱徐白櫻
【本報高雄訊】台灣廟宇剪黏手法展現傳統工藝之美,高雄旗山天后宮管委會擲筊十一年,終獲土地公同意整修福德祠,管委會從台南找來傳統剪黏工班修繕屋頂,傳統手法引來關注,六龜天皇學院師生全程記錄,留下珍貴過程。
廟宇屋頂是重要結構之一,所謂剪黏是指廟宇屋頂上的裝飾品,涵蓋飛龍、花鳥蟲魚、福祿壽三仙等主題,顧名思義,剪黏是「先剪後黏」,先裁剪成型才黏上去。時代演變影響,國內有九成以上廟宇都改用灌模裝飾屋頂,快又省錢。
旗山天后宮供奉註生娘娘與福德正神,其中福德祠距天后宮近百公尺,十幾年前,就有人提議要整修翻新,但每年擲筊都未獲同意。重建管委會說,清朝年間,水路可通達旗山老街,先民在岸旁設置福德祠守護百姓,現今建物約在一甲子之前改建,因年久失修漏雨嚴重,修復問題討論多年。
管委會說,去年委員再度擲筊詢問,終於獲得土地公同意整修,廟方不敢大意,特地找來四年前台南大地震時協助整修牌樓的「洪華流派」剪粘團隊,以傳統手法重現廟宇之美,預計要花一年時間整修。
「洪華流派」剪粘團隊由第三代接班人葉明吉帶領另兩位老師傅接下任務,先描圖再實作,天天頂著大熱天在半空中施工。廟宇整修工程吸引六龜天台山的天皇學院師生關注,學生說,廟宇整修呈現傳統工藝之美,記錄修繕過程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