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布豐投針實驗中,用投擲牙籤的方式,驗證出圓周率。圖/陳宏賓提供
【本報台北訊】昨天是聯合國頒定後的第一個國際數學日,中華民國數學會等單位響應這個特別的日子,邀逾萬名中小學生玩布豐投針實驗,用投擲牙籤的方式,驗證出圓周率。
數學科普網站數感實驗室的創辦人、台師大教授賴以威說,圓周率(π)近似值為3.14,這個節日因此命名。多個國家地區會藉此舉辦數學科普活動,甚至命圓周率的2倍,也就是6月28日為2π Day,再辦一波活動,讓民眾了解數學和生活的關聯。
主辦單位原定昨天在台北展場辦實體活動,因新冠病毒疫情取消,改採線上直播。中興大學應用數學系教授陳宏賓主持布豐投針實驗成果展,他說,全台有200多個中小學班級,共約1萬人報名,每班拿到1組實驗包,總共投擲23萬支牙籤,按照昔日科學家的步驟,驗證出圓周率的值近似3.1405,誤差值小於1╱1000。
今年學測數學滿級分人數超過1.4萬創新高,但是低於底標的零到三級分人數破1.5萬,比其他4科都多。學測期間參與即時解題的基隆女中數學老師方璞政說,今年全卷無難題,許多題目用國中所學也可解。台大數學系特聘教授李瑩英指出,數學考的簡單,仍有人拿不到分數,反映有些學生基本能力不夠;數學是前後連貫緊密、論理非常嚴謹的學科,學生在某階段漏一拍,往後容易跟不上,最後選擇放棄。
老師普遍認為,提升學習動機,才能挽救低分群。賴以威說,科普活動是啟發學習動機的好方法,激發學習動機,才能挽救無動力學數學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