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人間音緣》 系列四 佛曲生活化 展現佛教大智大悲

 |2003.08.12
115觀看次
字級

中國素以「禮樂之邦」自居。「禮由外作,樂由中出」,「禮」和「樂」一直是儒家的傳統中心論述之一。諸子百家為了蓬勃而隆重的音樂制度,各持己見爭論不休,惹得墨子還祭出「非樂」之論。古代的中華民族的確是太重視音樂了,廟堂之上不僅以禮樂為國本,還設有樂官一職「采詩以觀民風」,藉著黎民百姓的音樂、詩歌,達到「審樂知政」的目的。官方以音樂做為典章制度的基礎,以此象徵國家的興亡衰微;民間也以音樂表現歡樂疾苦,直接或間接的呈現了生活百態。
隨著工業文明發展成熟茁長的西方藝術音樂,其實教會是它重要的醞床。不僅是韓德爾、巴哈、海頓等一些著名音樂巨匠,一生歷程與音樂生命都以教會為重要的主題來發展;西方藝術音樂的理論核心,似乎也圍繞著基督教宗教哲學的思維象徵,以「三位一體」的概念,轉換成「三度音程」為單位主軸,形構出一套機體的美學與操作模型。
多元文化的中國,自古就在這塊廣闊的土地上,展現了各個民族交會融合的特質。源自於印度的佛教,是中國歷史與文明重要的奠基者。漢語的音韻系統、敦煌石窟的藝術、十部伎的天竺樂、石刻的美學、變文與法曲、直項的五弦琵琶、水滸傳與思凡,佛教文化已經是中華文化血濃於水的一部分。
體質多變的中國,各個時代都有著文化上因應的策略與調適的問題。民國以後,西潮的衝擊使得中國的知識份子頓失文化自信,急速的轉型與變化,呈現了文化各個層面的不適與失調,在大張進步與改革的運動中,似乎一直缺少一種身心安住的力量。在意識型態取代宗教信仰的時代,人們的生活反映出一種文化的失語症,片段而又不完整的流露出無法連貫的傳統經驗。
深愛音樂,也自以為深諳音樂的我,一直視音樂為人間百態諸相。芸芸眾生以音樂細說人生;音樂則以其單位元素其實不多的音階、節奏等組合要素,緩緩而穩定的流經歷史的長河。西方的藝術音樂深層,結合並呈現了他們的宗教思維與精神特質;佛教的梵唄,同樣具有中國戲曲音樂的歌唱風格,保持了中國詩詞在歌唱中講求行腔及韻味的特質。著重自主性的基督新教,在音樂上展現了極大的創意與多元的風格;若從「審樂知政」的角度來看,則近年來創新佛曲的蓬勃與興盛,似乎也凸顯了佛教在現代社會中的重要地位。
但是現代社會普遍講求個人創意的藝術理念,似乎過於忽略音樂的歷史性與文化性意涵,而使得音樂的個人性與特殊性,大過於約定性與普遍性。當個人經驗取代歷史經驗時,一個時代的文化縱使多元,也同樣將面臨著因文化智能失傳而引起的類「失語症」危機。
忝為南華大學的專任老師,常常不自覺的會有這種基於佛教歷史傳統的啟發與聯想。聆聽梵唄與佛曲,不僅與歷史對話,也和心靈交會,總覺得它是一種文化,也是一種生活。藉著音樂的欣賞與創意,可以表現及體悟心靈微妙的變化;如果任何心靈微妙的體悟都是一種見性之法,那麼佛曲的生活化、日常化現象,其實就是一種非常直接而有效的世間法。
音樂基本的原則與結構因素不難,要找到適當的樂音承載眾生複雜的心靈才難。如何讓星雲大師的語錄,藉著佛曲來展現當今佛教的大智與大悲,這件工作實在是很好的一個功課。
明立國(嘉義/南華大學助理教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