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妙方、李木子、文軒、實習記者吳欣縈、林淑妙大樹報導】二○○七全國教師佛學夏令營二百位學員不畏風雨,全程參與五天四夜的課程,從每位學員堆滿笑容的臉龐,可以看出聞法歡喜的神情。
心中有佛法 過關
熙格造型沙龍連鎖店負責人,同時也是國際佛光會檀講師洪明郁,與周大觀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暨佛光山檀講師趙翠慧分別與學員對談「佛法與我」。洪明郁以輕鬆幽默的口吻,提到他年輕時荒唐的生活。他說,曾跟隨幫派糊塗過日子,「因為學佛的母親慈悲感化,讓他有所覺悟,決定改頭換面,好好孝順父母。」
在學佛的過程裡,他發現生命可以靠佛法的力量去轉變,他強調:「現在更相信,因為『我』的存在,世界就會不一樣,所以發願要幫助更多的人。」他非常感謝母親、工作夥伴對他的信任,讓他有機會重新調整步伐,學習過不一樣的人生。「從知道到做到,是一條很長的道路,想法有多好,願念就能夠有多美。」洪明郁懇切的說。
趙翠慧則以自己學佛的過程與瀕臨死亡的經驗與學員分享。她表示,六歲時,由於外婆的因緣接觸了佛教,婚後不美滿的家庭,讓她幾乎痛不欲生,好在心中有佛教信仰,讓她得以突破層層的難關。
「患癌症過程裡,面對生死之間的拔河,讓我深刻體悟,唯有接納與包容,才能化解所有的恩怨,因此我學會放下,轉為大愛。」趙翠慧以輕鬆的口吻,道出心中對佛法的體悟;她更勉勵所有老師,要真誠助人不求回報,並要以敬畏、謙卑和感恩的心面對萬物。
佛學觀點 法無定法
針對教育,南華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慧開法師以對學法的理解及教學經驗,搭配經典故事及社會事件闡述「佛教教學對現代教育的啟示」,讓學員了解佛教對教育的觀點。
談到剛教學時,慧開法師說,「挫折感非常重,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一直如鴻溝般,完全無法知道學生在想什麼,後來放下身段,站在學生立場思考,才掌握到學生的想法。」對於老師應盡的責任,他認為:「老師是社會默默無名的英雄,要做的工作就是努力做好扎根,發芽的工作就交給學生。」
建國科技大學林則雄老師問到:「佛學觀點與儒家思想是否會有相互影響?」慧開法師說,佛學與儒家並無相互抵觸,如同佛陀說法是「法無定法」,沒有一定規則,《論語》也可以應證佛學觀點。
在「覺悟之道」課程裡,電腦大藏經主任永本法師分享自身修行及教導學院同學二十餘年的經驗,以教育目標、教學方法、教學方式、實踐範例、生活的修持等五點說明佛法要義,讓教師明白依之實行,必可達至自他皆可覺悟的境界。
永本法師同時勉勵學員要對教育充滿使命感,把教育學生當成一份責任,就能如同佛陀一般耐煩、細心地應眾生之根機,運用各類教學方法,將知識傳授下去。
「如同佛法傳給弟子,經典即是佛陀教化的示現,充滿著佛陀教育弟子的典範故事。」永本法師更以自身修持的體驗,說明佛法對於生活的實用性,並以佛菩薩的實踐法門,說明持之以恆必可達到覺悟之道—成佛。
無緣大慈 同體大悲
「佛教的核心│緣起法」課程,則恭請佛光會中華總會總會長暨人間福報發行人心定和尚教授,為讓初接觸佛學的學員了解緣起法的甚深意,心定和尚從食衣住行,日常生活中切入舉例搭配小故事為大眾解說緣起法、因果、無常、八正道等佛學名相。
心定和尚指出,一般人對「無常」感到恐懼,認為什麼都沒有,但佛教講「無常」,是要我們對世間權力、地位、金錢,不要太執著;他並引郭台銘所說:「金錢買不回生命」,因而化小愛為大愛,捐款布施,做一些利益大眾的事情,還勉勵大家要學習菩薩「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用積極的心度眾生。
「學佛修行者,要在生命中找到安穩的棲息地,從心中找到幸福、知足、安樂的感覺。」佛光大學研究所光雲館監寺妙日法師在「六祖壇經的修持觀」中表示,「人的意念力量是很大的,要多觀照自己的清淨心,不要讓自己的心隨著外境所影響。」
為了讓學員了解《六祖壇經》的涵意,妙日法師巧妙搭配日常生活中的例子穿插引述,並以「找鑰匙」的故事勉勵學員不要在外境找心,需從內心來尋找,時時觀照自己清淨心。同時以水蜜桃阿嬤、林業阿嬤的故事勉勵教師們,在面對困境時要懂得學習轉念,讓危機化為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