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高齡行人死亡人數,占行人總死亡人數中最高,警政署二0一七年推行護老專案,呼籲長者行走路上配戴反光手環,並盡量著亮色系衣物。
圖╱蔡翼謙
【本報綜合報導】交通部與警政署的統計都顯示,高齡者的車禍死亡在所有年齡層中都居首。警方指出,長者行動、反映緩慢,身體機能不像年輕人硬朗,高齡行人遭撞後,易因顱內出血過多不治,另外,許多家屬考量長者年事已高,身體復原慢,較易放棄急救。
我國高齡行人死亡人數,占行人總死亡人數中最高,二○一四年為百分之六十三,二○一七年攀升到百分之七十三,同年警政署推行護老專案,呼籲長者行走路上配戴反光手環,盡量著亮色系衣物,隔年緩降至百分之七十,但高齡行人死亡占比仍高居不下。
台北市警局統計,一般行人事故好發於上下班尖峰時段,高齡行人事故則多發生在清晨五時到七時,好發事故地點在醫院、公園、廟宇及市場周邊路口。
警方指出,長者出門時間多在清晨,因不少長者有清晨運動習慣,但清晨路上車輛少,開車或騎車者車速易變快,加上高齡行人多穿暗褐色衣物,不愛光亮色系,容易遭未注意的駕駛撞上。
警方說,長者不易聽勸,也不願遵守交通規則,導致高齡行人違規比例高。北市警局交通大隊指出,年長者自認熟悉路況、經年累月的用路習慣,都是高齡行人事故發生潛在危險因素。
失智也增危險性
此外,失智症已成現今文明病,患有失智症的長者外出常迷路,又常在半夜或清晨獨自外出,有時忘了自己在那裡,甚至在路口徘徊,都增加危險性,
今年七月三日凌晨,患有失智六十六歲王姓老婦獨自走在在北市大直街上,神色惶恐,不斷發抖,已經忘了自己是誰、家住何處的她,茫然站在路邊,幸好被警察發現才免於發生事故。
還有八十一歲蔡姓老翁是失蹤人口,今年四月無故離家,開始漫無目的亂走,沒想到當天晚上,蔡翁竟走到台北市洲美快速道路路肩,被駕車行經的巡邏警員發現,趕緊下車攙扶蔡翁上車,帶回所內後,聯繫上家屬前來接回。
用路觀念待導正
警方表示,不只高齡行人,其他年齡層的用路人,也有很多錯誤觀念,例如以為號誌是綠燈,且自己走在行人穿越道上「就最大」,有些人還會邊走行穿道,邊滑手機,最後遭左轉車輛撞上;而當事人家屬到案後,還常抱怨「走在行穿道還會被撞」,其實是錯誤知識。
另外,行人闖紅燈或任意穿越車道,僅處罰三百元,這種明顯代表「行人最大」的台灣法令,也是行人違規原因,導致許多行人不害怕被罰,才會違規,發生憾事。
警方指出,交通部將研擬宣導日本「行人過馬路時將手舉起,讓駕駛提高警覺」的過馬路精神,且今年遊覽車、公車等大型車,將是執法取締重點,去年底才發生女大學生走在行穿道上,遭遊覽車當場輾斃事故,呼籲用路人左右轉,以及清晨、深夜時間,經過路口行穿道都要減速。
高齡行人事故5大肇因
原因 件數
車輛搶越行人穿越道 90
行人未依規定行走穿越道、地下道、天橋 77
行人未依標誌、標線、號誌或指揮穿越道路 46
行人穿越道路未注意左右來車 25
酒駕肇事 12
資料來源/警政署
製表/人間福報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