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政府宣布公糧收購無上限,造成今年公糧收購量創新高。米糧界推估,政府大量收購公糧、補貼拉高稻穀價格,糧商要用更高的價格買稻穀,未來可預期會反映白米價格上,消費者可能面臨高糧價時代,政府、糧商、消費者三輸。
據農委會農糧署最新統計,截至今年七月二十九日為止,一期稻作公糧收購量四十八萬二千五百一十五公噸,比去年同期收購量三十八萬四千七百三十二公噸增加逾四分之一(九萬七千七百八十二公噸),數量創新高,幾乎收足一整年的公糧量,且還有約二十天收穫期,收購量還會繼續攀升,庫存公糧恐突破一百萬公噸;眼看二期稻作陸續插秧,稻穀生產過剩將成為政府沉重負擔。
米糧界分析,一期稻作剛開始收割時,穀價每百台斤僅八百元是價格相對低點;後來政府大量收公糧,導致未進場收購的糧商手上無原料(稻穀),政府卻庫存爆倉,因此預期二期稻作穀價攀升,屆時糧商要用更高價格買稻穀,未來勢必會反映在消費者購買的白米上;最無奈的還是消費者,政府每年用大量公帑收購公糧,光去年花了一百二十六億元,但沒解決稻米生產過剩問題,消費者卻還要花更多錢買白米。
業者促重新調整制度
農委會農糧署副署長莊老達表示,國內目前糧價和往年相比偏低,未來若調整只會回到兩、三年前的價格,合理波動是正常的;若波動到超乎預期,政府就會介入維持糧價穩定;絕大多數的糧食掌握在政府手裡,稻穀價格反映市場供需,適度上漲有好處,糧商業者以後才會在收成季節,就購足營運所需的稻穀,這樣整個產業才會正常。
甫獲得精饌米獎冠軍的芳榮米廠執行長黃麗琴表示,公糧收購創新高,一期就幾乎把一整年要收的公糧量收足,可預期二期稻作稻穀價格會往上揚。現階段已多出三萬公頃稻作面積,要想辦法把這三萬公頃稻穀收掉,否則整個糧食產業鏈不會好;與其糧商買很多稻穀,不如買會賺的、品質好的,雖然一期稻作糧商收購的量不多,但二期稻作價格會慢慢往上拉,對糧商有利潤,對農民也有好處,但消費者可能就要辛苦一點,要多花一點錢來買米。
斗南鎮農會精米工廠廠長蔡清德直言,這是一個三輸的局面。今年一期稻作公糧收購狀態傷了糧商業者,接下來消費者也將面臨高糧價,對政府來說,公糧庫存量太多還要補貼外銷,對長期的商業行為是很大衝擊,一旦失去補貼,業者如何與國外競爭,最後政府還是要承擔責任;他認為整個制度要重新檢視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