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桃機三航廈炫麗屋頂的繁複工法和過度巨大的量體,被認為是營造廠卻步主因,建築業則認為問題出在公共工程設計計算造價、編列僵化。桃機董事長王明德坦言,多年來預算管控不當,業主、總顧問、設計單位都要檢討,但桃機旅客不斷成長,現在只能替其「動手術」,可能先發包已設計好的北邊廊廳,第三航廈未來則結合設計、與施工,採統包發包。
王明德曾以「用國產車的預算訂購高級進口車」形容此案。行政院曾將預算從七百億砍到五百億,但從「豪華版」打七折變「陽春版」,設計就應樸實,但業主要控管讓三航廈的「美」,是在目標預算之內達成,原國際競圖的夢幻屋頂造型可能不保,桃機公司雖稱受限預算與工期不足,將朝「簡約、實用」調整,但問題根源恐其實是重大公共工程長期弊病,僵化的造價計算與預算編列,讓工程「空有夢想卻無法落實」的惡例又上演。
熟知內情的建築界人士說,以台灣營造廠水準,打造這座夢幻機場沒問題,政府也並非沒錢「買高級進口車」。關鍵出在公共工程計算造價、編列預算太僵化,無法「與國際接軌」。建築師呂欽文說,多年來公共工程造價單價過低,導致營造廠缺乏意願承接。從伊東豊雄的台中國家歌劇院、庫哈斯的台北藝術中心到札哈哈蒂的淡江大橋,主體工程都曾多次流標。淡江大橋甚至七度流標。
主計處每年公告的公共工程造價,是將前一年所有公共工程的造價加總平均後算出平均數,作為每坪單價的標準。一位曾承接機場工程的建築師說,台灣公共工程九成是最低標,平均單價「比市場行情還低」;就算國際標可乘兩、三倍,對國際大師來說還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若遇上建材物價波動,動工前實際經費比起原本預算更是不可同日而語。
呂欽文說,公共工程會正進行「預算單價研究案」,希望讓預算編列更合理彈性、符合國際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