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創作前總是會問自己一個問題:我為什麼要寫這個劇本,這個劇本跟這個時代有什麼關係?」在三十而立之年創立「屏風表演班」,李國修的拚勁十足,創作彷彿是他天生的宿命一般。
二十四歲那年,就說過「死也要死在舞台上!」志願的李國修,到現在看來,還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戲劇狂熱份子。
十月三十一日,屏風表演班的第三十四回作品「女兒紅」即將首度登場,李國修翻開了母親罹患精神疾病、十年足不出戶的個人生命史,直指核心把自己過去不敢面對的傷痛,呈現在觀眾面前,這種「自我揭露」、半自傳式的演出方式,也顯示出李國修的與眾不同。
人生如戲 戲如人生
李國修感慨地說:「當時我太小了。如果那時候,有誰能拉她一把,也許能帶她走出生命的陰影!」面對母親往事的遺憾,李國修將其轉化成了戲劇,自己編、導、演,一如「人生如戲、戲如人生」這句話。
沒念過戲劇系的李國修,一九七四年加入世界新專的話劇社,與劇場初遇之後,無論在台灣電視界及戲劇界,總是以「短小精悍」的喜鬧劇,讓觀眾隨之一會兒大笑、一會兒哭,不斷拉扯著觀眾情緒最敏感神經,功力堪稱一絕的就屬李國修。
一九八○年在第一屆實驗劇展中,演出蘭陵劇坊「荷珠新配」趙旺一角,廣受好評,此後,李國修踏入電視,在華視綜藝一百節目中和顧寶明、方芳、李立群一同演出,在當時的電視頻道中發光發熱。
不滿足現狀的演員
對於四、五年級生以上的人來說,李國修的高知名度是電視造就的,今年五月份也開始演出舞台劇的張小燕,當時是綜藝一百主持人,她回憶當年說,那時默默無聞的李國修帶著自己的劇本,在攝影棚外守候,一看到張小燕就衝上前去說:「妳、妳、妳,妳要不要看一下?」
毛遂自薦的李國修,順利地走紅於電視圈,一九八二年還以連續劇「唐三五戒」拿下金鐘獎最具潛力戲劇演員獎。不過,不以當「丑角」為滿足的李國修,說出了「實在不想給外界一個錯覺,認為我只會耍寶」的告別之詞,就離開了綜藝一百。
成立屏風表演班
在經過半年紐約、東京遊學洗禮,李國修花光了兩萬美金的家當,兩年後,也開始了他人生的另一個轉捩點,成立了屏風表演班。
「我在創作前總是會問自己一個問題:為什麼要寫這個劇本,這個劇本跟這個時代有什麼關係?」在三十而立之年創立「屏風表演班」,李國修的拚勁十足,創作彷彿是他天生的宿命一般。
多年來屏風的演出,成為許多人生平「進劇場」的第一次。一九九三年的「徵婚啟事」更使其光彩奪目、一人分飾二十二角創下戲劇史上的紀錄,李國修說:「扮演二十二個不同的徵婚男子跟三十歲的女主角相親,這些都是我透過對人物的觀察、交往,甚至是關心,而展現出來的角色。」
擅用喜劇包裝悲劇
「看喜劇的時候,我們是在俯瞰著渺小的人物不斷地出錯;看悲劇的時候,我們是在仰望高大的靈魂受苦。」很會「搞笑」的李國修,擅長用喜劇包裝住悲劇,讓觀眾像是吃糖果一般,從走進劇場、笑到肚子痛後,才發現糖果心是苦的。
不論是來自國家的肯定,例如,在一九九八年就成為第一屆國家文藝獎戲劇類得主,或是民間的獎項,李國修總是拔得頭籌,去年表演藝術雜誌十周年社慶,獎項包括「十大偶像」、「十大節目」以及「十大團隊」,三項的第一分別由李國修、「徵婚啟事」、屏風表演班奪下,屏風成為最大贏家。
「我對於喜劇創作如此著迷,其實只是自己悲觀、卻積極之人生觀的投射。」李國修說,不論是「三人行不行」、「半里長城」,李國修總是把喜劇中最高難度的創作—「情境喜劇」,在徹夜編寫的書桌上完成。
吸引觀眾走入劇場
不論是伏筆、懸疑、爭執、高潮的劇情布局,劇中人完全被情節支配及影響,進而構成時時令人驚喜、處處教人意外的爆笑喜劇。李國修藉著創作,「宣洩了積鬱的壓力」,當劇本搬演上台後,則希望能紓解觀眾的苦悶。
觀察李國修的戲劇,幾乎與台灣的現實脫離不了關係,他表示:「台灣自一九四九年以來政治主權的不確定性,非常困擾著藝術創作者。」而他作品中雖潛藏往前看不到的未來,往後是一片模糊的歷史焦慮,卻也考量了觀眾的娛樂需求,只以「背景」來處理。
最早提出「以戲養戲」的經營理念,李國修成為台灣劇場界少數兼具原創力與「劇場企業化」精神的傑出分子,放棄全然仰賴官方、企業的資助,而積極培養死忠觀眾的「屏風之友」。
一九九六到九七年的全盛時期,屏風紅到不行,每年兩齣大戲約可吸引六萬人次走進劇場,每五個人之中就有一個看的是屏風的戲。
踏上戲劇不歸路
隨著大環境經濟衰退加上九一一、九一七天災人禍,屏風也開始有財務危機、票房不佳,二○○一年九月不得不宣布三人行不行第六集—「不思議的國」停演,當時「屏風倒了」的謠傳開始不斷。
面對這樣的危機,李國修淡然地說:「就宗教輪迴觀來說,如果有前世,我想可能有一世一定是愚公,因為愚公堅持要移山。既然我已經踏上了這一條不歸路,就沒有回頭的機會,與後悔的時間,只有不斷地付出與往前走。」獲得了文建會的藝文補助後,迅速以「徵婚啟事」復出,屏風又站了起來。
去年的「北極之光」上演時,終於破除了屏風兩年來的陰霾,也是屏風創團十七年來第一千場的演出,加演二十二場,估計全省將近兩萬人次到劇場。
小說家張大春的「我妹妹」由屏風搬上舞台,張大春說,世界若不像馬雅人預言的在二○○六年毀滅,我們還有很多齣李國修的戲可以看。假如李國修能夠在他未來的戲劇裡面,再把思維的部分放低一點、放薄一點、放淡一點,那麼我想他會像多年前我碰到他時向他說的:「你是台灣的莎士比亞。」
李國修小檔案
生日:一九五六年生
學歷:世新廣電科畢業
經歷:
●一九八○年踏入電視圈,在華視綜藝一百節目演出,曾拿下金鐘獎「最佳廣播技術剪接獎」、「最具潛力戲劇演員獎」。
●一九八五年演出表坊創團作「那一夜,我們說相聲」,掀起台灣相聲熱潮。
●一九八六年,成立「屏風表演班」,集編導演於一身。
●一九九三年「徵婚啟事」,一人分飾二十二角,創下台灣劇場紀錄。
●一九九八年獲得「巫永福文化獎」和「第一屆國家文藝獎」。
著名的作品:
三人行不行、京劇啟示錄、莎姆雷特、半里長城、救國株式會社、我妹妹等,最新作品為女兒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