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謝玫真
文/心締
靜謐的森林裡面,住著野生動物,如:松鼠、雪貂、白兔、野豬、獅子等等,動物們最害怕的就是人類。貪心的獵人會為了取得牠們美麗的毛皮,拿去做毛皮大衣或毛皮圍巾,而濫殺牠們的性命。獵人們有長槍、弓箭,動物們無法抵抗現代文明的武器,只能匆忙逃命。
有一天,一位獵人看到野豬身上的毛皮和頭上長長尖尖的獠牙,覺得非常美麗,可以做成珍貴的裝飾品,便拿起弓箭,躲在大樹下隱密的角落,瞄準野豬,發射出長箭。中箭的野豬可憐地哀嚎哭叫,牠看到樹叢下的獵人,知道自己快沒命了,顧不了身上的疼痛,開始沒命地逃跑。
中箭受傷的野豬,倉皇地跑進寧靜的樹林裡,驚動了一群打坐修行的比丘,於是比丘們彼此商議:「我們一定要救這隻野豬的性命。」「不可以讓無辜的生命,成為人類虛榮心的犧牲品。」「獵人來時,千萬別讓他知道豬的去向。」
獵人沿著草地上的血跡,一路匆匆追趕而來。不久,獵人就到達比丘們打坐的地方,四下尋找,遍尋不到中箭野豬的蹤跡。獵人非常疑惑,心想:「奇怪了!野豬中箭受傷,應該跑不遠才對啊!怎麼會找不到牠呢?」
最後,獵人目光落在比丘身上,心想:「他們在這裡打坐,一定有看見逃跑的野豬,問他們一定知道野豬的去處。」於是問道:「修行人啊!你們曾看到一隻中箭的野豬嗎?」
比丘們從容地答道:「哪裡有豬?是誰的豬?沒有豬啊!」獵人於是離開樹林,繼續尋找那隻中箭的野豬。
事後,比丘們心想:「我們沒有告訴獵人豬的去處,是否犯了隱藏豬的罪過呢?」心生疑惑不安,於是請佛陀為他們釋疑。佛陀聽了比丘們的困惑,說:「你們為了護生,未說出野豬的去處,沒有犯戒。」又說:「以後如果再有這樣的因緣,你們以其它的話語來否定對方的詢問,都沒有罪。」
佛陀以慈悲護生的立場,說明戒律的活潑性與積極意義。有些人由於不了解佛陀制戒的根本精神,常在持、犯之間生起煩惱。如台灣的小琉球,是海島,居民多以捕魚維生,雖信仰觀音,卻怕犯戒而不敢皈依三寶。一九九六年,星雲大師前往弘法,他們提出了心中的罣礙。大師開示說:「雖以捕魚為業,但不要帶殺心,也不要想著是殺生罪業,要深深懺悔『殺』是不得已的事,更要時時提起慈悲心才重要。」一席充滿智慧的闡釋,化解當地民眾的疑慮,感動了兩百多人發心皈依。
本文節錄自佛光文化
《圓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