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台灣遠洋漁業在二○一五年十月一日被歐盟舉黃牌,列入打擊「非法、未報告、不受規範漁業」不合作第三國警告名單,衝擊每年五百億元的產值。經過近三年九個月的努力,農委會昨天宣布,歐盟執委會已決議解除黃牌。
歐盟是全球主力的水產品市場之一,國際組織綠色和平三年多前召開記者會質疑台灣遠洋漁船從事非法漁業,綠色和平台北辦公室認為,過去台灣漁船在全球海域的非法事件頻傳,政府卻迴避問題,而且管理方式不符國際標準。因此,歐盟執委會將台灣遠洋漁業舉黃牌,也就是列為打擊「非法、未報告、不受規範( IUU)漁業」不合作第三國警告名單。
漁業署估計,台灣全年漁業產值為新台幣一千億元,遠洋漁獲量約六成多一點,產值則約一半,輸銷歐盟市場產值可能有數十億元,若轉入紅牌,將受歐洲聯合美洲等國際市場進行貿易制裁。
除了台灣,亞洲包含韓國與菲律賓也曾被列為黃牌名單,貝里斯則是被直接列入紅牌,受到禁止漁產品輸銷歐盟的制裁。
從歐盟對台灣遠洋漁業舉黃牌以來,台灣透過修漁業三法、重罰違規業者上億元,並二十四小時監控漁船、招聘觀察員登船檢查漁貨、在模里西斯等國際港常駐檢查員,讓業者叫苦連天,整個產業不得不脫胎換骨。
農委會也數度邀請歐盟來台訪查漁港,並溝通各種漁業管理、執法力道,遠洋漁業也拿出具體改善的成績單,終於讓歐盟解除對台灣的黃牌警告,但未來若再觸法,仍可能遭到國際制裁。雙方並同意成立台歐盟打擊IUU漁業工作小組,持續深化合作,確保漁獲物是合法捕撈並具可追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