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人離世 布貼12藥叉神將祈願 曹麗蕙 |2019.06.11 語音朗讀 3416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廖芳英作品〈門神—神荼〉。圖/世界宗教博物館提供廖芳英作品〈招杜羅大將〉。圖/世界宗教博物館提供廖芳英作品〈禪定印〉。圖/世界宗教博物館提供廖芳英作品〈送子觀音〉。圖/記者曹麗蕙廖芳英與其作品〈送子觀音〉合影。圖/記者曹麗蕙 【記者曹麗蕙專題報導】「我創作佛像時,什麼都不想,就只是專注在每一片顏色上,讓法相更莊嚴。」從事布藝推繡三十年的廖芳英,將她的虔誠信仰化作布貼聖像畫作,無論是釋迦牟尼佛、藥師佛、灑水觀音,還是十二藥叉都呈現出諸佛菩薩的慈悲大愛,「我希望民眾欣賞作品時能心生歡喜,進而能讓大家對佛教感興趣,引領更多人認識佛陀。」 「布藝推繡」又稱為「布貼畫」,雖在台灣較為少見,這項源自藏傳佛教唐卡的藝術已有逾千年歷史,它以不同色彩、質地與形狀的布塊為原料,用貼補手法製成的裝飾畫。「創作者需先構圖、裁切,然後一塊塊拼貼顏色,再用簪子推壓進底板中,畫作凸顯出布面的浮雕感,但它不像油畫、水彩,可自行調色,因此選布和美感配色顯得格外重要。」廖芳英說明。 當初廖芳英會接觸布貼畫,是出於她一片悲憫之心。原來當時她的一位朋友生活有困難,想賣布貼畫的材料包,她便伸出援手。沒想到因緣如此巧妙,從小耳濡目染父親金工手藝的她,天生有敏銳的美感,就此展開創作之旅。 藝術治療 心靈飽滿 來自台東、五十四歲的廖芳英,其實從小就和佛寺與法師甚有淵緣,卻始終未真正學佛,直至三十歲時她因摔倒受傷,一位學佛的居士幫她推拿治療,「他常用佛法開解我,我也就此進入佛門。」談起以佛像為創作主題的因緣,是她意外在台東一座廢墟裡,見到一尊藥師佛聖像的小畫,因不忍佛像在廢墟中蒙塵,便把祂請回家供奉,一日清晨,她在家中看到這尊佛像,興起臨摹念頭,因此開啟佛像創作。 「創作佛像的過程就像是修行,同時也是一種藝術治療,專注就不會胡思亂想,心靈是飽滿的。」廖芳英分享,會有十二藥叉神將系列作品,是因她曾在同一年,接連失去三位至親,包括她的父親、姑姑及她的素描恩師,讓她十分心痛,後來在參加法會持誦《藥師經》時,被十二大願的經文深深感動,她因而發願「要為病苦的人祈福,創作十二尊藥叉神將。」 作畫前,廖芳英會先誦《藥師經》一部、《藥師心咒》一百零八遍(七次),但一進入創作,她只認真專注配色中,摒除一切雜念,只為讓法相更莊嚴,「當時我一天創作十六小時,連構圖到完成十二尊作品,共耗時八個月」。 未繡五官 不執著相 不少民眾好奇,為何有些佛像上未見五官?廖芳英解釋,曾聽朋友說過若心情好時,就覺得家中的木雕觀音在對他笑;心情不好時,又覺得觀音聖像在瞪他。廖芳英笑道:「同一尊觀音,怎麼會一下對你笑,一下瞪你呢?不就是一切由心生,自己的分別心嗎?」因此激發她創作部分佛陀、菩薩時,特別未繡上五官,盼能傳達不執著於「有相」或「無相」的深意。 廖芳英的佛像創作深具感染力,曾有朋友看到她的〈流淚觀音〉,心受觸動而淚流不止;也有人欣賞到她的佛像後,饒富興趣,進而想要了解佛像背後的故事,這些回饋都讓她深感歡喜、欣慰。 「我很幸運能接觸佛法,如果我今天沒有依教奉行,可能踏不出人生中的重大難關,因此我很感謝佛陀,把那麼好的法留給我們」。廖芳英表示,她堅持不賣作品,並非捨不得,「我想學佛陀的智慧、觀音的慈悲,將作品帶到世界巡迴展出,弘揚佛陀正法,讓更多人能認識佛法」。她認為,只要有因緣接觸正信佛教,對生命都有很大助益,「尤其可善用在生活中改變習氣,發揮正能量。」她的《布施自在—廖芳英布貼聖像畫作品展》即日起在世界宗教博物館展出,展期至七月十四日。 前一篇文章 雪梨茶禪一味 感受一筆字力量 下一篇文章 相遇即重逢 夏台鳳體悟人生 熱門新聞 01佛光山供僧 緬懷師恩廣植福田2025.09.1402香港佛光道場 供僧道糧回向十方2025.09.1503【詩】山水的盛宴2025.09.1604綠色跑者 減碳跑步吃蔬食2025.09.1405【草木堪為友】可可樹 神賜食物化為巧克力2025.09.1406【植日光年】沙漠奇花 龍舌蘭 2025.09.1407【白色墨水】晨光花語2025.09.1408航太國防展 將聚焦無人機2025.09.1509洋溢三好感動 佛光山僧信作品聯展2025.09.1610拳擊女將黃筱雯 奪世錦賽第3金2025.09.15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瑞典佛教聯合會臨終關懷課程 佛光人響應佛光榮耀 佛光山僧眾廣獲各界肯定 蘭陽佛光童軍孝親奉茶 溫馨幸福葡萄牙佛光山三好菩提園 新學期啟航多倫多佛光山座談 緬懷星雲大師 傳遞三好 普門寺讀報教育迎新 作者其他文章傳藝中心挺兒童戲曲 將辦百場巡演北師美術館 探索航空飛行特展故宮萌主遠征捷克 秀魅力圈粉楊麗花戲曲傳奇 9月再現經典繪本作家鄭明進 獲金鼎獎特別貢獻獎故宮國寶首度東遊 玉鴨12月到蘭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