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月治
去年底,女兒實習的公司舉辦了「認一個希望,暖一個未來」的歲末捐物活動,認捐的對象是偏鄉學童和失親的孩子。
孩子們在卡片上寫下希望收到的禮物或是願望,很多人都是想要學習用品,還有鬧鐘、手錶等等。其中有一個孩子的願望引起了女兒的注意,他想要的禮物是一副羽球拍,希望能在爸爸生日那天送給他當禮物。
那孩子說,假日他常跟單親的爸爸一起出去打工,知道爸爸工作很辛苦,忙得沒時間運動。他很愛爸爸,希望他能多運動,身體健康,才能陪伴他長大,樸實的願望讓人動容!想是家境不好的孩子成熟得早,因為得幫忙分擔家計,從小就知道生活的艱辛,也因此更懂得感恩。
近日,和老同學閒聊,同學說,現在有不少家庭,經濟條件一般甚至頗為清寒,卻富養孩子,對孩子有求必應,也因此養成他們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感恩的性格。
少子化社會,孩子是一家之寶,往往集三千寵愛於一身,自孩子誕生後,全家人無不圍著孩子的喜怒哀樂團團轉。上學後,家長往往只要求孩子把功課顧好,其他都可以不用做、不用管,孩子養尊處優,認為一切都是理所當然,不曾親身體驗過辛苦,自然無法感同身受,也不會懂得感恩。
最怕的是,貧窮的家庭卻養出富二代,父母寧願自己吃苦受累,把所有資源都傾注在孩子身上,結果養出無感的孩子,渾然不知生活的不易和家長的辛酸,那就更教人搖頭嘆息了。
住家附近,有家小小的資源回收站,老闆夫婦終日忙碌,連過年都不放假,而兩個讀大學的子女,一到假日就會來幫忙。從小在垃圾堆裡打滾的孩子,看到了父母的辛苦,也親身體驗過生活的艱難,因此特別懂事也特別上進。
成績之外,讓孩子體驗生活的辛苦,教他們學會愛和感恩吧!這也是送給孩子們最好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