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金馬獎電影導演兼今年國家文藝獎得主王童開始投入公益工作,繼為佛光山拍攝大師開山二十周年紀念紀錄片後,首次為社福團體拍攝紀錄片,「我只是用鏡頭傳遞愛心!」
「以前在路上看到一些心智障礙孩子,只覺得他們的智力發展較慢,對他們其他的了解實在很少。」在因緣際會下,王童接下了財團法人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紀錄片「童心寶貝」的導演工作,讓他對這些孩子的認識更深。
譬如在第一社福基金會附設的第一兒童發展中心腦性麻痺班,王童見到那些孩子,雖然沒有口語與行動能力,卻有一群富有愛心的老師不厭其煩地訓練他們,教他們如何自己握著湯匙吃下一口飯。
他也見到成年心智障礙者經過生活與職業訓練後,辛苦地學會每天搭公車到外面的機構打工,就讓他非常感動。
「王導演好!」王童在基金會附設團體家庭「松德家園」時,住宿的孩子打招呼聲此起彼落,他笑開懷了說:「沒想到這些孩子這麼可愛。」他也同時為這些孩子付出的家長與老師致意,「他們真有耐心與愛心來教導這群童心寶貝。」
王童與新浪潮時期的導演一同崛起於八十年代,但在影片風格上卻有些不同。他將人物放到時代背景中去觀看,展現人性的細微層面,對於情感的描摹則是溫婉質樸的,深具人文觀照。而其自身對中國傳統美術、書畫的修養,也造成它的電影與其他新電影作品有不同的風韻。
其從影至今約三十年,擔任過一百多部電影的美術指導,導演電影十二部。王童首度製作的動畫電影《紅孩兒決戰火燄山》榮獲五十屆亞太影展最佳動畫電影及四十二屆金馬獎最佳動畫電影長片,去年前曾為前文建會主委陳郁秀的台灣前輩畫家陳慧坤拍攝「百慧藏坤」紀錄片,目前正籌製《大象林旺爺爺的故事》動畫電影,同時也擔任台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提到拍攝商業電影與公益紀錄片的差異,王童說,從電影的角度二者無異,但在拍攝公益紀錄片時多一份人文關懷,也讓他更加體會這些弱勢團體的孩子與他們的需要,更願意貢獻一己之力為他們做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