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八年以前,呂芝皓一家原本在都市從事搬家工作,後來遇到景氣漸差,決定賣車子、集存款,回到部落從農,沒想到不但由小農變成具影響力的專業戶,更帶動風潮讓信義鄉一帶部落的原住民,紛紛加入溫室種植彩椒的行列。圖╱許鈺屏
文╱許鈺屏
一九九八年以前,呂芝皓一家原本在都市從事搬家工作,後來遇到景氣漸差,決定賣車子、集存款,回到部落從農,沒想到不但由小農變成具影響力的專業戶,更帶動風潮讓信義鄉一帶部落的原住民,紛紛加入溫室種植彩椒的行列。
近二十年來,呂錦山從門外漢搖身一變成為專業農民,近三年來,兒子加入一起打拚,如虎添翼,父子聯手衝出好成績,不但種植出來的安心蔬果衝出好業績,工作區牆上更掛滿大大小小的獎牌,展列著逐年以優質彩椒打破拍賣市場價格紀錄的成就。
呂芝皓說,剛回部落時,爸爸還不確定種植方向,有天,媽媽夢到「紅紅黃黃、很漂亮」的農作物,一查才發現是彩椒,便投入學習、栽植,「我們家可是信義鄉原住民中第一位擁有溫室設備的農家!」
「彩椒是一種像貴族一樣的高經濟蔬果,花錢又費工。」呂芝皓解釋,彩椒怕雨水、不能太熱,太冷又長得慢,非常難顧。隨著他的腳步踏入溫室,每條走道兩旁蓊鬱、高直的彩椒植株,掛著一顆顆逐漸轉成紅或黃色的鮮豔彩椒,彷彿是限定版的聖誕樹林。
他提到,彩椒約於每年四月底種植,網子架多高它就能攀長得多高,因此農民往往使用結束帶或小夾子支撐枝幹;種植過程時,還得運用升降機移動、整理較高的枝葉;而接近採收季的六月底時,彩椒則慢慢由綠轉黑再轉紅,或由綠轉黃,「一整片黃色,看起來就很療癒!」
再來到牛番茄溫室,農民正忙著整枝,「一開始種黑柿番茄,也是沒人教我們,跌跌撞撞、慢慢累積經驗。」呂芝皓回憶,前幾年家中還有一陣低潮期,因決定擴大種植面積、增加銷量,他們投入更多資本建蓋溫室,「我大學畢業典禮時,他們甚至沒車到北部來看我。」但也因洞察商機、果斷判斷,如今能有更多籌碼前進通路。
如今父子分進合擊,呂錦山依舊負責田間技術、農藥與肥料管理、病蟲害管制;另一半專注於分級包裝、洗果機作業;兒子呂芝皓則扛下送貨、工人管理等雜工重任,慢慢承接農場事務,也為接班打下好基礎。
(本文截錄自農委會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