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林明德 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金門位居兩岸中間,是閩南移民台、澎的轉運點,也是著名的僑鄉。由於地緣關係,保留豐厚的傳統閩南文化,蘊涵多元的有形無形文化資源。過去有金門學叢刊、金門縣文化局系列出版,以展示內涵,近年則有金門學研究,積極挖掘人文資源。
1978年,李乾朗教授開風氣之先,出版《金門民居建築》(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78),揭櫫金門傳統民居建築的豐富語彙,讓學界大開眼界。金門學大概出現於1990年代。當時佛光大學校長龔鵬程曾向楊樹清建議,金門縣有發展成為一門獨立學科的條件,倘能結合世界各地的學者、專家聚焦金門研究,以建構其文化觀、歷史觀、世界觀,並與各界進行對話,以展現深遠厚實的客觀學術意義。這個構想獲得縣長的支持,稻田出版社李赫全力配合,在1996至2001年,共推出了33冊,包括8個面向,即:宗教、民俗、歷史、族群、聚落、語言、民間文學,與產業等。
1999年,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在金門舉辦「金門傳統藝術研討會」,論述面向包括:宗教、聚落、傳統建築、傳統表演藝術、工藝美術、傳統文化產業,為挖掘金門人文資源立下新的里程碑。
2005年,金門縣文化局開始發行出版品,到2010年,共推出230種。這段期間,文化局除了發行系列出版品、CD、DVD之外,在2006年推出2年一次的金門學學術研討會。2012年委託國立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辦理,並正名為金門國際學術研討會,至2018年,共舉行7屆。
大會擘畫每屆的研討議題,邀請海內外各領域的學者、專家聚集金門,包括台灣、金門、中國大陸(福建、廣東、北京)、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越南、韓國、日本、加拿大等。不僅提升了金門的能見度,且累積專題演講與論文153篇,成績非常亮麗,其論述的面向,包括:區域研究、宗教信仰、語言、文藝、聚落建築、地方產業、僑鄉、生態等。
李乾朗教授的《金門民居建築》醞釀於1974年,4年後正式出版,1年內再版,5年內3版,9年內增訂版,成為出版界的大新聞,倘若視之為金門學的第一鋤,當非過譽之論。接著民間先行,正式提出「金門學」概念,推出金門學叢刊,開出8個面向;2005年金門縣文化局開始發行出版品,增加藝術、金僑等面向。
2006年迄今的金門學學術研討會。特別是第4屆正名為金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邀請海內外學者從8大領域論述金門,更展示了多重意義,例如:一、開拓金門學研究的國際視野,促成金門學的國際化;二、尋回僑鄉金門的歷史網絡,重現歷史/情境;三、挖掘金門人文的底蘊,展現傳統、現代文學的風華;四、凸顯戰地的歷史記憶;五、發現金門傳統建築的語彙與美學;六、聚焦家族與族譜研究,為聚落顯影。
不過,就個人的觀察,金門學的論述中,有關語言部分,仍有發揮的空間,宜鼓勵語言學者投入研究,挖掘閩南語的世界,此其一;金門在地學者專家的私人專著,為金門學的一環,宜加以正視,例如:吳鼎仁20多種著作、許維民與翁國鈞10多種出版,均有不俗的表現,此其二;重視戰地史蹟,將2013年由文化部畫定的世界遺產潛力點—金門戰地文化,加以統整、維護,此其三;宜結合社區總體營造的概念,將人、文、地、景、產,加以挖掘、整合,使學術成果轉化為社區營造的有機元素,此其四。
金門學耕耘40年,在全國各縣市地方學中,累積的成果相當豐碩,但永續經營仍待有心人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