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讀友電告,希望能看到明代被逐朝官,也是一代詞人楊慎的另一面作品,茲就所知奉答如下:
司馬遷說:「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其實楊慎受辱被逐到雲南,也造成明詞的中興。
可以意料的到,入滇後,楊慎一度相當失落,地位的落差和生活方式的巨變,這種失落也反映在詞中,《踏莎行甲午新春書感》一詞中這樣寫道:「異國光陰,暮冬羈旅。鬢絲禪榻今如許,羞將白髮對青銅,慵把流霞烘綠醑。」
但這種對「異國光陰」的失落,並沒有主導楊慎後半生的人生態度。在長達三十五年的流放生涯裡,楊慎很多時候都拿老莊「清淨無為」的出世思想來釋放自己。
在這種老莊出世思想的解脫之下,楊慎開始把注意力從「修齊治平」的籓籠裏飛躍出來,開始欣賞並詠歎雲南風物、身邊美景。
大丈夫能屈能伸,在順境時絕不貪戀,身處逆境,也不會灰心墮志,被暴風雨吹垮。境由心轉,另創出一片天,才是有志氣。
當時雲南的奇麗風光,還不為中原文人們所知,楊慎第一個把滇中風物,帶進詞的創作中,可以說是開了詞壇先河。如:
九月滇南籬菊秀,銀霜玉露香盈。百種千名殊未有。搖落後,橙黃菊綠為三友。
摘得金英來泛酒,西山爽氣當窗墉。鬢插茱萸歌獻壽,君醉否,水晶宮裡過重九。
詞調輕快,一點都看不出,身處邊境戍地的落寞,很能代表楊慎晚年安於邊庭,閒適自得的生活態度。足見這位老先生,已由初到時的「異國光陰」,調適至認同當地,落地生根,吸取了那塊土地與人文的滋養,進而歌頌雲南,
滇春好,韶景媚遊人。拾翠東郊風弱弱,采芳南浦水粼粼。能不憶滇春。
滇春好,百卉讓山茶。海上千株光照水,城西十裏暖烘霞。能不憶滇花。
滇春好,翠袖拂雲和。雅淡梳妝堪入畫,等閒言語聽勝歌。能不憶滇娥。
滇春好,最憶海邊樓。漁火夜星明北渚,酒旗風飄蕩東流。早晚複同遊。
可以看出,這組《滇春好》在形式上完全模仿白居易的詞風,但又加入了楊慎自己的感情,和對滇春的詠讚,也展示了他舊瓶裝新酒,依然清爽的功力。
(陳大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