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英首相布萊爾掌權十年,昨天卸任。他在牛津大學讀書時曾想成為搖滾明星,從最初的叛逆到變成國際領袖,一路走來令人目不暇給。
布萊爾支持布希,二○○ 三年更組美英聯軍入侵伊拉克,也成為回教世界的爭議性人物,英國國內也因該議題攻擊他。但多數人更記得他將長期左傾的工黨,轉型成對商界友善的力量,形成英國經濟的榮景。
高中畢業後,布萊爾曾創立專門籌辦搖滾音樂會的公司,在牛津大學時還自組「醜陋謠言」樂團,畢業後成為律師。一九八三年他被選為國會議員,一九九四年工黨黨魁史密斯心臟病發去世,布朗協助布萊爾出任黨魁,布萊爾也讓布朗在經濟政策上擁有史無前例的影響力。布萊爾也使左傾的工黨向中間修正,放棄產業國有化的傳統主張,並於一九九七年獲得歷史性大勝,他也成為英國近二百年來最年輕的首相。
入侵伊拉克以後,英國民眾對布萊爾的支持度出現反轉,政壇上也稱他為「不沾鍋」(Teflon Tony)。布萊爾任內,「spin」被列入常用流行字彙,英國人用它來形容布萊爾扭曲事實,粉飾太平的專用字。僅管如此,布萊爾在上議院的改革、讓北愛爾蘭重新共享權力的作為,仍是讓人亮眼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