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剛聽到「受戒」一詞時,多會覺得國家法律就夠多了,何必再自找麻煩!但佛門談戒律(規範),重點不在於有多少規定與內容的比較,就像《百論疏》所說的(大正四二,二五五上):「問:『一切制戒皆先犯然後以制耶。』答:『就釋迦聲聞戒如此耳,菩薩戒皆是在華臺上舍那佛說。爾時無起惡緣,此是頓制也,外曰善行應在初。』」在《攝大乘論釋》,更指出(大正十一,二三三上):「如來制戒有二種意,一為聲聞自度故制戒,二為菩薩自度度他故制戒。」這是站在利益目標的偏向不同而有所不同。
在《大般涅槃經》的分析中,更指出(大正十二,五二九中):「若有受持聲聞戒者,當知是人不見佛性及以如來;若有受持菩薩戒者,當知是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能見佛性如來涅槃。」的差異,即知若人遵守規範,只是為了個人利益,卻不知道自己活著對眾生有何利益,甚至於遇挫就輕忽自己在世間的重要性而逃離人世間,這些都不該是任何人降生於人間應有的心態。
又《大寶積經》說(大正十一,五一七上):「為諸聲聞說唯遮戒,為菩薩乘說深心戒。」原來,菩薩戒重視思惟言行當下的用心,不能一昧地用外相表現為唯一的判準,即知「淨心」是菩薩戒的重點。
總之,《菩薩善戒經》說(大正三○,一○○九中):「菩薩尸波羅蜜名為隨戒戒,禪波羅蜜名隨心戒,般若波羅蜜名隨智戒。離是三戒無菩薩戒,菩薩三戒攝一切戒。」即是菩薩「勤修戒定慧」之自他兩利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