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歐元區紓困基金「歐洲穩定機制」(ESM)八月二十日宣布,希臘第三輪的紓困計畫已經結束,為期八年多、總額超過三千二百億歐元(約新台幣十一兆三千億元)的希臘紓困,終於告一段落。
不過這段堪比美國「大蕭條」的經濟危機使希臘元氣大傷,失業率逼近百分之二十八,青年遠走他鄉,希臘若要恢復到危機爆發前的生活,恐怕還得花數年乃至數十年。
二○○九年底,信評機構調降希臘債信評等,同時其國債赤字已超過國內生產總值(GDP)的百分之十,敲響市場警鐘。翌年爆發希臘財政數字已「粉飾」數年,以換得加入歐元區的消息,加上逃稅和貪汙嚴重,投資人對希臘經濟的信心開始崩盤。
二○一○年四月,希臘國債被降至最低的「垃圾等級」,一舉引爆經濟危機。歐盟(EU)、歐洲央行(ECB)和國際貨幣基金(IMF)組成的「三巨頭」出手救希臘,條件是希臘必須實施嚴格的撙節措施,大砍政府支出,包括大降基本薪資、調降年金與退休金、刪減福利、增稅等。
撙節引發民眾怒火,多次爆發流血示威。希臘社會充滿各種悲歌:中年失業、房子被查封、長期找不到工作、連生活都成問題,因此走上絕路者不在少數。
二○一五年,民怨扳倒希臘新民主黨政府,主張反撙節的「激進左派聯盟」(Syriza)贏得選舉。新總理齊普拉斯上台後宣稱,要否決前政府和三巨頭談的紓困案,甚至不惜退出歐元區。不過齊普拉斯很快發現,除了繼續撙節和接受紓困,希臘沒有別的路可走。
帶領希臘挺過危機的齊普拉斯,二十一日發表演說指出,「今天是新時代的開始」,希臘已贏回命運和前途自決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