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血緣 寄養童是我家人

 |2018.05.07
1500觀看次
字級
寄養家庭的年齡偏高,帶寄養童像是帶孫。圖/王慧瑛
男童小恩去年初離開原生家庭時僅帶著一只奶嘴,王麗玉(右)認為這只奶嘴對小恩意義不凡。圖/王慧瑛

【本報嘉義訊】受虐、被遺棄等兒少在出養前,仰賴寄養家庭搭建臨時避風港。衛福部統計,目前全國有一千一百九十三個寄養家庭,近年各地寄養家庭流失速度比招募快,資深寄養家庭紛紛退休,嘉義地區目前有三十七戶寄養家庭(嘉義縣二十九戶、嘉義市八戶),去年只新增一組寄養家庭,但嘉義地區寄養童今年一月三十三人,五月已增加至四十三人,寄養家庭需求日增。

嘉義家扶中心分析,嘉義地區寄養家庭父母平均年齡五十六歲,許多寄家比較像是「帶孫」,寄家父母年滿六十五歲就必須退休,亟需更多新血加入。

看到孩子受虐

於心不忍

昔日經營石材工廠的丁振唐、王麗玉夫婦,十二年前從職場退休,三名子女有二人成家,他們已升格為祖父母。原本要退休享清福,看到媒體常報導孩子受虐新聞,於心不忍,報名加入寄養家庭行列。完成「寄養法規與倫理」等二十九小時受訓課程,與兒女們一同打開家門,讓沒有血緣的弟弟、妹妹住進來,珍惜能成為一家人的緣分。

去年一月,家扶中心媒合的第一個孩子「小恩」到來。男童小恩剛到丁家時,對新環境陌生又恐懼,哭鬧不止,擔心影響家人睡眠,麗玉只好帶小恩一起睡客房。磨合一周後,丁振唐及三個孩子紛紛投「反對票」,主張將孩子送回家扶中心。

麗玉流下眼淚,她說「如果放棄了,這孩子萬一日後受虐,我於心何忍」,坳不過麗玉的堅持,另一半改變態度。小恩也隨丁家人出遊,遇到有人問「這孩子和你們的關係?」麗玉回答「是遠親的小孩」,保護小恩心靈。

一家人幫小恩過生日,為他買生日禮物,丁振唐為小恩悉心熬粥,讓他吃得營養;讀幼稚園的孫子曾問「為什麼對小恩那麼好?」麗玉告訴孫子「因為我們就是小恩的家人」。麗玉說,孫子會和小恩兩人相親相愛、分享玩具,讓她覺得欣慰。

小恩被安置前,鎮日和行動不便的母親窩在嘉義市的住家,父親收入不穩,加上二個弟弟接連報到,父母照顧的心思有限,小恩發展較為遲緩。

離開原生家庭

只帶走奶嘴

被安排到寄養家庭後,一周二天由寄家父母帶他早療課程,語言表達已追上同齡孩子,進步看得見。小恩喜歡撒嬌,麗玉也為他保存離開原生家庭時唯一家當「一只奶嘴」,丁父說「陪伴小恩成長,讓一家人感情更緊密」。

嘉義家扶中心督導吳姵瑩表示,近年寄養費已有提高,突破二萬元,以照顧小恩的寄養家庭為例,嘉義市特殊兒少寄養費用為二萬五千一百八十六元,若是零至二歲寄養童,另有補助二千元生活津貼,實報實銷。但這畢竟是愛的服務、任務,不能看待為工作,寄家父母用愛心、耐心陪伴沒血緣的寄養童成長,有心最重要。

現年三歲的小恩重回原生家庭機會不大,後續將走「出養」一途,麗玉說「未來有一天要道別,肯定不捨,那是幸福的眼淚」。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