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英國女王的丈夫愛丁堡公爵菲利普親王,日前在倫敦一家醫院接受髖關節置換手術,恢復良好,他今年已經九十六歲。讓人好奇,如此高齡接受髖部手術是否安全?台灣也有許多長輩是因為關節退化而進行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
髖關節是承受人體最大重量的一個關節,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運動醫學科主任吳家麟表示,出現髖關節疼痛,年輕族群通常是因長期負重、運動過度、長期採跪姿等;長輩通常是骨質疏鬆受到外力衝擊,引發髖關節骨折或是骨頭裂開。
吳家麟表示,所有動作中,跳躍及瞬間踢腿,對髖關節負擔最大,只需要一瞬間,就會讓關節軟組織破裂,球形股骨頭滑脫,其餘高危險的動作還有負重登山、瑜伽等。
吳家麟解釋,登山常常要背很重的行李,要跟著進度走,沒辦法馬上休息,髖關節長時間負重,很多登山老手,只要一照X光,髖關節通常都已經嚴重磨損。
吳家麟說,民眾對髖關節疼痛意識感不高,主要是髖關節疼痛的表現,會輻射到周邊肌肉,一般誤以為是髖關節疼痛症狀是下背痛、腰痛,實際上,這些症狀比較像是「坐骨神經病變」。只要患者沒辦法盤腿,通常就能立即判斷是髖關節受傷惹禍。
高齡者多數有骨質疏鬆,髖關節相對脆弱,平時要減少負重,維持體態減少腿部劇烈運動。吳家麟表示,身高不高體重卻過重的人,是髖關節疼痛的高危險群,姿勢不良。
吳家麟表示,髖關節疼痛可以透過局部電療、施打類固醇等方式改善,若必須要做髖關節置換術,置換後約可使用二十年。不過嚴重骨鬆患者不建議進行髖關節置換術,避免手術過程中,股骨頭出現粉碎性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