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長柯文哲選前喊出「田園城市」,在水泥城市設置綠色菜圃,甚至列入「柯P新政」白皮書,鼓勵民眾當城市農夫(圖/台北市公園處提供)。不過,台北市寸土寸金,不僅綠地難尋,之前民間認養的菜圃因缺乏管理,常出現枝葉雜亂景象,讓政策效應打折扣。
【本報台北訊】台北市長柯文哲選前喊出「田園城市」,在水泥城市設置綠色菜圃,甚至列入「柯P新政」白皮書,鼓勵民眾當城市農夫(圖/台北市公園處提供)。不過,台北市寸土寸金,不僅綠地難尋,之前民間認養的菜圃因缺乏管理,常出現枝葉雜亂景象,讓政策效應打折扣。
為了實踐選前支票,北市府積極找地設菜圃,大多選在鄰里巷弄間,由當地里民認養。截至去年底共設置七十一處,攤開歷年數字,柯文哲上任首年設置二十二處,隔年設置三十六處,第三年僅剩十三處。
北市公園處副處長黃淑如說,隨著政策逐年推動,台北市區內適合作為菜圃的空間相對減少,針對校園、公有建物屋頂,相關主管局處已陸續設置菜圃。
事實上,田園城市推動過程幾經波折,全市第一批菜圃就選在市政大樓,向外界宣示政策決心,但開放民間團體認養後,菜圃時常有枝葉乾枯、垂倒等雜亂景象,最後公園處決定自行維管。
北市府公園處找不到土地推動「田園城市」而大傷腦筋,一度將希望寄託位於市區巷弄的公有空地,但卡在民眾若種菜販售營利將違反法規,財政部國有財產署始終不點頭,雙方歷經三年磋商仍未果。
田園城市今年邁入第四年,儘管政策遇上瓶頸,公園處已訂下今年度新設三十三處田園城市目標,並提供相關補助及課程,希望增加民眾種菜的誘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