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全國兩會緊鑼密鼓審查議程,福建團討論會議上,提出深化兩岸經濟文化措施的四點建議。圖/記者羅智華
【記者羅智華北京報導】大陸全國兩會開幕後,隨即進入緊鑼密鼓審查議程,由於本屆涉及修憲、機構改革、人事改組等問題,今年兩會日程比往年來得長。記者在各代表團開放日期間,選擇採訪福建團。與台灣一海之隔的福建,曾是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待了十七個年頭的地方,其政治生涯前期幾乎是在福建度過的。習近平從廈門市副市長、福建省長,一路到今天最高國家領導人的位子,他對台灣的了解,使福建省在推動對台政策與兩岸關係交往流上,更顯彈性、務實。
來自全國各省人大代表團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會,各省會議廳擠滿了中外媒體記者採訪,顯得格外熱鬧。在福建團討論會議上,全國人大代表、廈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陳紫萱以大陸惠台三十一條措施為基礎,提出了進一步深化兩岸的經濟文化措施的四點建議,包括成立「台灣地區標準廈門研究中心」,透過同時採用大陸與台灣兩種標準來強化兩岸經貿與文化交流。
陳紫萱表示,為因應兩岸不同制度的差異,提議將台胞證比照大陸身份證,從八碼升為十八位碼,以方便台灣民眾用台胞證辦理金融保險、購車與融資貸款等業務;允許已取得台灣執業資格的建築、金融、醫療等多領域專業人士在廈門從業;取消在大陸取得全日制碩士以上學位的台灣民眾才可報考大陸事業單位的限制;市場准入放寬期限限制,允許廈門自貿區專門制定針對台商的可開放負面清單等。
從上述建議可看出,長期以來身為推動兩岸關係「先行者」的福建,未來不單單只扮演落實對台方針的角色,更要肩負起台海領頭羊的重責大任。
國台辦在二月底公布了《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也就是三十一項惠台措施。對於福建來說,這樣的惠台措施其實早已在默默進行,如何「更往前」深化與落實才是他們接下來要做的事。
福建省委書記于偉國表示,台灣與福建交流往來密切,不只福建的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數量居大陸首位,在福建工作生活的台灣人更逾十五萬人、台閩貿易額達兩千三百億人民幣以上。
而福建也是習近平三農思想的發源地,他在福建任職期間總是親力親為,不只用雙腳踏遍許多農村,更根據福建本身的自然環境、資源條件,擘畫了現代農業建設的思想與創新實踐理念,為福建後來的改革開放與經濟成長奠定良好基礎。
于偉國強調,落實成果從福建近年來的經濟成長力道就可窺知一二。過去的五年可說是福建奮力趕超的五年,全省生產總值從接近兩兆元到突破三兆兩千億元,不只在二○一六年首次全大陸前十位,去年外貿進出口更突破一兆一千億元以上,增長率達一成二。其中,交通運輸成果在大陸名列前茅,像是鐵路網密度就達全大陸平均水平的兩倍,達到「兩縱三橫」的交通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