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宜蘭訊】有機農業發展至今約十年,全台遍地開花,但宜蘭有機米業者近來卻喊不妙,因為「僧少粥多」窘境浮現;愈來愈多人投入有機米市場,看似樂觀,但通路成長緩慢,成為隱憂。學者建議政府多引進企業力,找餐廳合作銷售,但也呼籲消費觀念扭轉,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根據宜蘭縣政府統計,二○○六年有機米種植戶數僅三十戶、六十七公頃,但十年內種植戶數就成長一倍,種植面積擴增五倍,今年縣內有機米產量達一千六百八十九點六公噸。一九八五年人均食米量年約八十四點三公斤,到了二○一五年卻只剩四十五點六公斤,米食吃得少外,市場競爭加劇也是原因之一。
有業者分析,有機稻米種植的發展已經成熟,幾乎是保證收成,眾小農競向投入發展的結果就是,有機米愈來愈多,甚至恐已超出需求量。
「真的愈來愈難推!」一名有機米行銷經理說,曾有一次他力邀餐廳試試看有機米,勸業者可以給顧客多一種選項,讓顧客加十元選擇吃好米,但業者不願意增加額外工作量,讓他感嘆「健康飲食的概念還沒根植」。
「每天喝一杯咖啡可能一百元,但這一百元就可以買一份有機蔬菜、支持台灣的有機農產品。」 宜蘭大學有機產業發展中心主任黃璋如說,不少人覺得有機價高,卻沒看見十五元蔬菜後面帶來的食品安全問題,是習慣還沒轉換。宜蘭大學有機中心和農糧署合作推動「有機之心.美食餐廳」,提供標章給予國內使用有機食材料理的店家,目前已經有超過五十間餐廳加入;宜蘭縣政府今年起更將與農會共同舉辦全縣稻米評鑑競賽,拉抬有機米聲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