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沒校園、沒教授、沒固定課表,全球吹起高等教育實驗風,能為台灣開創什麼新局?國內大學教育從學費、校地、生師比、招生名額、招生方式到畢業學分數、畢業年限等,都有相關規定,彈性空間小,培養出來的學生也不夠多元。大學長期要求鬆綁,但開放步伐牛步化。相較之下,國外大學的辦學方式及類型就彈性多了。
立法院二十九日晚三讀通過「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修正草案,通條文,把實驗教育延長到大專,以私校為主,但限辦學績優學校轉型,公立學校經校務會議通過準用條例,教育部擬指定幾個學校辦理。
實驗大專全校總人數不能超過五百人,但也明訂專案輔導學校、轉型退場的學校,不能辦理實驗大學,有意申請實驗大學的學校可以提出審查。
實驗大學台灣才剛要起步,歐美這兩年已冒出很多新型學校。高教司長李彥儀舉例,美國私校Minerva School,沒有校園及固定課表,由老師設計課程巡迴不同國家移地教學,每次在不同城市居住半年,以該國或城市為主題專題研究,包括師資、課程、修業年限、校地等限制都鬆綁,校方正規畫帶著四十到五十名學生到新北市專題研究。
政大副教授鄭同僚則以法國科技大亨辦的School 42為例,主要培養程式設計人才,免學費、全年二十四小時無休,招生不問學歷、不問背景,只要經歷線上遊戲、通過基礎的電腦程式任務,就能順利入學,學成不給文憑。至今平均每年有將近八萬人提出申請,錄取入學人數約九百人,去年在矽谷開分校,畢業生大受歡迎,凸顯文憑已是二十世紀產物,未來能力更重文憑。
台大數學系退休教授、四一○教改發起人黃武雄曾提出實驗大學構想,以純學分制取代學年學分制,不要硬性規定四年修一百二十八個學分;且採大學不分系,改採主修制或博雅教育學制。
李彥儀指出,未來大專申辦實驗教育,要先敘明辦理何種型態的實驗教育、有何特色、要突破何種限制、有何替代方案等,學費、畢業學分數、上課時數等都可以鬆綁,但不是隨隨便便就能辦,要說出道理,例如強調產學合作,有很多時間要到業界或國外上課,因此不需要那麼大的校地、在校上課時間不用那麼長;或縮短寒暑假,採三學期或四學期制,三年就可畢業等。
全教總理事長張旭政表示,教育主管單位核定計畫後,後續監督考核更重要,他也質疑,一直實驗下去,「難道還要成立實驗企業來招收畢業生?」大學原本就是大學自治,但培養的是學術人才以及與社會對接的人才,實驗大學是否能達到大學的目的「還待觀察」。張旭政也強調,不應有的學校為了承接實驗高中畢業的學生假實驗大學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