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源遠路一處路口道路變形,有如波浪路。圖/資料照片
台南市大同路、健康路、民權路路況不佳,「大補釘」影響市容。圖/資料照片
【本報綜合報導】基隆的路爛到出名、全國評比倒數冠軍。基隆地檢署檢察長陳宏達看不下去,今年四月主動找廉政署、市府政風處,推動「路見不平」專案。消息揭露後,檢舉信馬上飛來,檢察官上個月循線成功抓到「路蟲」。
內政部營建署去年考察全台四百三十二條道路,針對車行、人行環境評比,基隆市敬陪末座,拿下「爛路王」。市長林右昌抗議評比不公,陳宏達則認為,道路平不平和民眾息息相關,有必要釐清爛路問題出在哪裡;他主動成立平台,推動「路見不平」專案,要把腳下的幸福找回來。
陳宏達表示,消息經媒體報導後,他們馬上收到檢舉信,內容很具體。檢舉官循線,破獲以吳姓男子為首的天道盟太陽會成員,涉嫌率眾勒索基隆地區公共道路承包商,收取保護費,得手二百多萬元,上個月二十三日晚間,檢警在基隆、汐止逮人。
陳宏達說,他把專案當成練兵,因為前瞻計畫基隆輕軌預算有八十一億元,要是再追加,可能達上百億,要是黑白兩道都來分杯羹,那工程品質肯定會出問題,以後萬一脫軌, 賠上的可是人命。檢調單位對公共建設要有長期偵辦的準備,慢慢暖身,未雨綢繆。
他指出,不要小看路平,它直接衝擊民眾對政府的信賴和觀感,前宜蘭縣長陳定南,拿著榔頭敲掉不符要求的工程,畫面深植人心;道路工程都有契約要求,他不解怎麼會有爛路存在,「有偷工減料就要揪出來啊!」不排除有公務人員放水,列下一步查察重點。
基隆市工務處長張元良說,曾發現有不明人士站在工地注視施工人員,覺得很怪,但問包商是否遭黑道恐嚇,一直問不出來。另外,市府也抽驗道路施工品質,以前鋪路都用工程會推薦的再生料,壽命較短,現在示範道路都改用新料,外界批評基隆市路爛,並不公平。
路平與否 民眾最有感
民眾幾乎每天使用道路,對「路平」與否感受最深,民怨反彈力道也最強,因此強化施工前協調、施工中品質及施工後驗收,標準嚴格。
台北市前市長郝龍斌二○○九年推出六年路平專案,共翻修二百八十條八米以上道路,保固期從一年提升至六年,由於養護效益提升,現在已無專案,回歸一般養護。
而新北市工務局近三年實施路平專案的道路總長約三公里,養工處總工程司林昆虎說,專案嚴格管理料源和施工品質。施工前,派員到原料廠監督生產過程、出場品質,施工時也派員監督,曾有廠商瀝青溫度不足,當場被退料,是很罕見的嚴格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