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攝影 攝影不是寫真── 圖與文/胡毓豪 |2017.11.05 語音朗讀 2465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攝影的最終表現靠創意,創意的根基來自美好的光影,因為光是攝影的生命,影子才是影像的感情,有生命有感情的作品,才易於引起共鳴。圖/胡毓豪 攝影的最終表現靠創意,創意的根基來自美好的光影,因為光是攝影的生命,影子才是影像的感情,有生命有感情的作品,才易於引起共鳴。圖/胡毓豪 攝影的最終表現靠創意,創意的根基來自美好的光影,因為光是攝影的生命,影子才是影像的感情,有生命有感情的作品,才易於引起共鳴。圖/胡毓豪 圖/胡毓豪圖/胡毓豪圖/胡毓豪圖/胡毓豪圖/胡毓豪 文/胡毓豪 攝影的最終表現靠創意,創意的根基來自美好的光影,因為光是攝影的生命,影子才是影像的感情,有生命有感情的作品,才易於引起共鳴。成功的攝影作品,不但要光影俱足,創意無限,還要內容感人,色彩驚豔才能為作品加分,形成話題,造成話題。 因為入門容易成就難,所以在《亂拍》出版後,我又寫了《在光影中看見美》和《原色覺醒》兩本書,希望藉書籍的傳播力量,縮短學習攝影的路程。寫書只要有掌聲,我就會繼續寫下去;書流傳之後,只要有機會就去演講做分享,有無酬勞均歡喜。兩袖清風無法以財寶布施,但我以構成生命的「時間」奉獻,價值更高。攝影傳承就是將一生的經驗,以話語或文字分享出來。 將影像拍得生動、自然,需深入且細微的觀察,這功夫是和相機結合的成果。善觀察者,能於瞬間抓住「靈光乍現」的瞬間影像,並非只有上山下海苦苦的追求才會有好作品。善隱,隱於市;善拍,處處皆美景。山川、風景、蟲魚鳥獸、人物,無一不是好題材,拍攝的目標存於心,就如〈陋室銘〉所記「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能行萬里路,將名山大川納入鏡頭,絕對是好事。但並非人人有此福分,所以我總是強調:學習攝影的目的是在於發現人生,藉著相機修道。若非如此,僅拍得許多表面美麗的風光,有何意義?既然一切都只是過程,我們就得在過程中享受進德修業的快樂。不要只為拍照而拍照,記錄出故事,彰顯出人性的美好,拿相機才有真正的收穫。 創意並非什麼新奇的東西,而是要在平凡的影像中,呈現出歷久彌新的樣態。想法簡單,做起來卻不簡單,因為它必須像得道老僧的三言兩語,是智慧的結晶,而非重複著前人的語辭。為了提升境界,多讀書、多靜聽、勤走美術館,多與人交流,累積久了自然會變成獨特的醇釀。 寶刀出鞘,電光石火,僅僅是一剎,卻得仰仗長期的修煉。攝影學到最後,滲出味道的叫做「品」,藝無貴賤;品有高低,萬流歸宗,天人合一,才是既平凡又偉大的創意。從初拿相機開始,到體驗出「道」的無所不在,全部是精進的成果。有人問:「你怎麼發現美好人間風景的?」我的回答:「是美好的一切,呼喊我去拍它的」,並非我刻意去找的。 要懂得靜聽,將風的表情聽入心坎,將草木的輕聲細語,融入你的感官,再以平等、親密的心情回應,那麼任何地方皆可感受到妖艷、柔美。匆匆忙忙是拍照的大敵,必須躲著,不讓它沾染,你才有可能悠遊的享受拍照之樂。 表現創意與做怪截然不同,怪!或許可搶得一時的眼光,可惜不會長久。就像影像軟體的濫用,衍生出許多不合理的表現,當事者以為只要我喜歡,有何不可以?而忘了它的醜。創作表現,可以無所限制,做怪者雖多,但要取得成就卻不容易。忠於事實,表現思考後的美好,將影像的呈現當做一生的功課,或許反而更好。 攝影表現不能沒有技術,但技術只是敲門磚,進階則要手腦並用,光影共舞。技可以展現作品的質,幫你心想事成,可是內涵的成就,比樹木的成長還難。藉相機為工具,修心靜而專一,智慧就會顯現靈光。熱愛攝影的人,養成心靜的習慣,就會找到通往快樂、幸福的捷徑,減速緩行,世界的精采就會湧現。 好影像的定義何如?第一當然是創意,第二才是品質,第三是具有感人的力量,第四是能引起共鳴,第五是引人深思。能具備多項要素,自然是傑作。若自己的影像述說能力不強,也沒關係,因為它只是修身的媒介。學佛修行的法門極多,拍照因已是全民運動,所以我主張以拍照的實踐,來提升人的境界。 每天睡醒睜開眼睛,我們就在看,但卻看得毫無感覺。若提著相機,你還會如此視而不見的看嗎?給自己一個任務,每天都要用鏡頭寫日記,從身邊開始訓練自己的觀察力,然後再加進來美的成分,再安排點、線、面、形狀的組合,再利用色彩來裝扮你的影像,利用這些組成一張會說故事的照片。 隨時給自己功課,將眼的靈敏度提升,將腦的思考放進來,如此的學習,你將是未來的攝影名家。任何攝影上的問題,歡迎大家交流 ,用點腦筋你就可找到我,我就是你的免費顧問,緣就是成就彼此的橋,祝福大家! 作│者│簡│介 胡毓豪西元一九五三年生,彰化縣溪湖鎮人,高一開始接觸攝影,就讀世新專校時,專研攝影相關技術。 歷經中央通訊、中國時報、時報周刊等,一 九九八年離職自創網路公司,二○○○年因網路泡沫化,逐漸學得放下、清靜、自在。 曾獲行政院金鼎獎、台北市政府金橋獎、觀光局文藝創作獎、中興文藝獎以上皆為攝影類。曾任世新專校新聞攝影老師;赴日本東京進修藝術攝影兼任中國時報駐日記者。六十歲之後,以攝影教學回饋社會,承傳經驗。 前一篇文章 攝│影│比│賽│訊│息 下一篇文章 展│覽│訊│息 熱門新聞 01聯合國衛塞節慶典 佛光山與會2025.05.0802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緣起與還滅─從佛教的觀點 看未來的世界 4-32025.05.0803榮譽勳章博物館 訴說得主英勇故事2025.05.0804結石恐致急性腰痛 好發夏季應多喝水2025.05.0905社論--關稅談判須公開透明2025.05.0806曼谷文教中心 親子彩繪燈籠 2025.05.0807莊靜君 將台灣書籍推向全世界2025.05.1008社論--大罷免、大讓步、大對抗2025.05.0909馬祖佛光緣贈《365日》 旅宿願點亮旅人心靈2025.05.0910【女兒的愛】讓我照顧您2025.05.09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手機開麥拉】影子的樣貌【光影魔術師】馬祖藍眼淚 魔幻神祕光【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手機開麥拉】培養攝影眼【紀實攝影】三山農場 花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