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第五德嘉
小學五年級的文月,每天放學回家吃飯洗澡後就開始寫功課,但是她喜歡一邊做作業一邊轉筆、玩橡皮擦,東摸西摸,或是離開座位閒晃。媽媽總是用三催四請或是大聲斥責的方式,讓文月「定」下來,但功課還是做到快十二點,文月和媽媽兩人在無數的衝突後,才一齊精疲力竭地上床睡覺。
結果論英雄!
這是一次在上海三天的親子教育課程中,一位媽媽向我請教的真實案例。文月是不是注意力不集中?還是患了過動症呢?我看到媽媽講話語速又快又焦躁,直覺反應這個問題背後還有別的問題。
所以我請文月的媽媽當天回家後忍耐一下,放手不管文月的一舉一動,用「任自然」的態度讓文月度過自己的「作業時光」。第二天,文月的媽媽開心地跟我分享,當天孩子在晚上十點就完成功課,還來請媽媽幫忙檢查,然後就安心地去睡覺了。
其實這樣的案例,我在海峽兩岸遇過不只一次,只要測試一天就可以得到清楚的答案。畢竟結果論英雄,就算孩子功課寫到一半,突然放空神遊到外太空去,但只要最後能確實完成,不就皆大歡喜了嗎?
火上加油還是釜底抽薪?
東漢的董卓曾經說過:「揚湯止沸,莫若去薪。」其實真正的問題不是孩子分心,而是爸媽太在乎孩子是不是「正在分心」。爸媽外顯的焦躁,不斷打擾孩子寫功課的自然步調,而當孩子的節奏被爸媽放出的大絕招「亂拍子」擊中,自然陷入惡性循環,也破壞親子間的關係。因此,從家中的教育現場,可以看到以下幾種狀況:
一、失序的倉鼠
動物界有種精神疾病叫做「倉鼠行為失序症」,小倉鼠會不斷重複奇怪的動作,轉圈、翻身、倒著走,一直到筋疲力竭為止,主因是環境太吵、籠子太髒所造成的壓力。所以,比孩子還焦躁的爸媽,有時候才是讓孩子沒辦法專心、苦惱不堪的關鍵啊!
二、任自然
竹林七賢中的嵇康曾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論」,大意就是不要拘泥於世俗眼光,應該順應心中的聲音,自由自在地生活。就算孩子容易分心,如果能夠適當地控制自己的行為,並按照自己的步驟行事,父母又何必用多餘的約束去打擾呢?
三、療癒行為
孩子會找到一些方法,例如轉筆玩尺、盯著桌上的魚缸、一直鬧旁邊的兄弟姐妹……看似「浪費生命」的行為,其實是在療癒自己的心靈,如此才能繼續「認真」念書。就好像有些孩子在寫數學作業時,只要聽最喜歡的搖滾樂,就能在樂曲的帶動下快速解題,效率遠勝在安靜的環境中。
最好的禮物
臉書粉絲專頁「好色龍」,曾經翻譯過一段很有名的網路金句:「我媽最喜歡的消遣之一,是走進我的房間,批評我的每一項人生選擇,列出每一件我早就知道自己應該做的事,讓我的壓力變成原本的十倍,然後走出房間時不關門……」
追求完美是毒藥!痛苦會伴隨而生。每個孩子天生氣質都不同,有的孩子心思細膩,往往爸媽說句「還不認真念書」,或是不經意瞥見他們的眼神,就誤解成自己讓爸媽失望了,因此壓力纏身、輾轉難眠。
接受「孩子就是這樣」,試著理解他,不要只緊盯著表面的缺點,而是要接受與陪伴,讓孩子慢慢能打理自己,有能力自己解決問題。不過度干涉與打擾,用How去教他,不從Why去指責他,反而是爸媽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