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劉必榮 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
西班牙加泰隆尼亞的獨立問題現在鬧得沸沸揚揚。在自治區議會宣布獨立之後,馬德里立刻否決。參議院啟動憲法一百五十五條,接管加泰隆尼亞自治政府,並宣布十二月舉行大選,尋求加泰隆尼亞新的民意。
這場西班牙最大的憲政危機來得很快,幾乎沒有轉圜的機會。本來以為雙方可以談判,或者用一個各說各話,但都為自己保住面子的方式妥協,結果沒有。中央與地方一直在加泰隆尼亞獨立,究竟是法律問題還是政治問題上糾結,兩不讓步之下,終導致憲政風暴的發生。
西國政治評論家稱憲法一百五十五條是過去從未被引用過的「核彈選項」,結果核彈還是被引爆了。
整個過程就像博弈理論的「懦夫困境」:兩輛車朝對方撞去,誰閃開誰就是懦夫;誰衝過去誰就贏,但若兩人都不閃就兩敗俱傷。也許他們都認為對方會閃避,結果卻是兩車相撞,兩敗俱傷。
這是一種情勢的誤判。也有點像古樂府詩「公無渡河」所描述的情境:「公無渡河,公竟渡河!墮河而死,將奈公何!」這是一種叫你不要渡河,你偏要渡河,任性獨行的偏執。不管哪一種描述比較貼切,整個事件的發展都令人感慨。
其實普伊格蒙特應該也知道獨立是不可能成功的。加泰隆尼亞貢獻了西班牙五分之一的GDP,西班牙不可能同意它獨立。加泰隆尼亞自己人也分裂,十月一日獨立公投的投票率也只有百分之四十三,足見獨立並非全民共識。
支持獨立的陣營,也是拼湊而成,有年輕的無政府主義者、有親商的政黨、也有反商的左派。他們唯一的共識是獨立,但獨立以後建立一個什麼樣的國家,還用不用歐元,都沒有共識。
一個沒有建國藍圖,空有建國意氣的運動能夠當真嗎?更何況,沒有任何一個國家願意承認加泰隆尼亞獨立。
一個不見容於國際,又不再是歐盟成員的加泰隆尼亞,能夠真的存活嗎? 所以一看加泰隆尼亞可能獨立,多少企業都爭先恐後把總部遷出加泰隆尼亞,怕當地的獨立運動最終影響到企業的存活。
面對這樣的情勢,獨派政府為什麼還執意要舉行公投,宣布獨立?推其原因不外就是想來一場豪賭。從普伊格蒙特的講話可以看出,他就是想拉高姿態,宣布獨立,引爆衝突,然後引歐盟介入調停。歐盟介入後,即便不能獨立,至少在中央與地方的財務畫分上,可以談出一個比現在更有利的自治條件。誰知歐盟並不願介入,普伊格蒙特的獨立算盤落空。
現在比較可能的發展,是雙方冷靜克制,等十二月投票選出新的地方議會。屆時如果反獨民意能被反映出來,就可以為獨立的事件解套。但若中央政府在強行接管地方自治的過程中又發生暴力鎮壓,進一步激發獨立聲浪,則選舉結果就很難說了。
所以,政治人物的責任感非重要。每一個政治人物都不會承認自己誤判情勢,但卻常常憑著腦中一廂情願的幻象與衝動,帶著人民一起「渡河」或一起豪賭。
普伊格蒙特的執意進行獨立公投是不負責任的,馬德里當局如果執意暴力鎮壓也是不負責任的。因為一場快意之後,只會讓國家更為分裂。如何讓獨立問題解套,如何勸住大家「不要渡河」,如何在風暴過後還能修補傷痕,考驗著西班牙政治人物的智慧與自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