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高雄市社會局一名李姓社工上周疑猝死在租處,檢方初步勘驗,不排除是心血管問題致死。同仁在哀悼同時,批評政府未改善人力、工作環境困境,讓社工疲於應付行政冗事。而據銓敘部日前公布「一○五年度公務人員撫卹案件辦理情形」報告,去年申請因公撫卹案件的三十八案例中,竟有二十三件是猝發疾病致死,甚至是在備勤、辦公室座位、參加專業訓練、或外出送公文時猝死。
銓敘部統計,去年在職死亡的公務員有二百八十二名,但近兩年在職公務員,在四十一歲至五十五歲的壯年期間,亡故的比重竟高達七成。考試委員擔憂,隨著公務員在職期間猝死人數增加,除對健康與疾病意識不足,主管機關對公務員的健康掌控與分派職務間的考量同樣欠缺。
有年輕公務員坦言,政府近年對社福政策愈趨重視,如長照、反毒宣傳,相關單位的業務量日益繁重,但舊有、不必要的業務卻未檢討減化,讓第一線與民互動的基層公務員疲憊不堪。例如台北市政府的一九九九市民熱線開辦後,其他地方政府連忙跟進,等於將民眾的各式疑難雜症,直接轉移到基層人員。
考試委員李選建議,銓敘部及人事總處都應要求中央或地方機關更重視與掌控健康管理議題,在勤務分派上也要考量其健康狀況與疾病控制情形;此外,還要持續了解亡故發生比率較高的機關原因為何,以及研議是否考慮提前到卅歲執行體檢等。
對此,銓敘部表示,工作壓力較大的機關,應責成該機關加強所屬員工心理輔導機制;至於執行危險公務者,也要強制體檢。
不過,台灣公務革新力量聯盟理事林于凱質疑,在職公務員亡故年輕化的原因在於「勞力不均」,公部門的人事管理功能根本不存在,無法像一般企業直接淘汰員工,公務員也因不符勞基法規範、又禁止組工會,也無申訴的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