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選》水陸 法會淵源考

道昱(慈恩佛教學院研究所所長) |2007.05.13
2265觀看次
字級

四、中國佛教施食法事的傳入

在《元史》中時常述及皇帝在宮內修「祕密佛事」,尤其是元英宗,此祕密佛事是否與密教的傳入有關,這與「施食」的法事關係又如何?事實上,密教的經典早在東晉已傳入中國,東晉帛尸梨蜜多羅譯《灌頂經》敘述誦持「灌頂章句」得鬼神護持;此外,西秦聖堅譯《無崖際總持法門經》、北涼法眾譯《大方等陀羅尼經》、元魏曇曜譯《大吉義神咒經》等等陀羅尼經。可見鬼神、神咒等密教經典早在晉朝(第四世紀初)已傳入中國。而梁朝時代的僧祐也記載「施曠野鬼食緣記-出《大涅槃經》」、「鬼子母緣記│出《鬼子母經》」、「結咒壇緣記│出《百結神王護灌頂經》」等事,因而野鬼施食、咒壇等密教的修法早已存在南朝時代的中國佛教了。除了「野鬼施食」之外,更完整的「燄口施食」,則於初唐至中唐間有逐漸傳播的趨勢。

首先是唐朝(六九五 ~ 七○四年間)實叉難陀所譯的《救面然餓鬼陀羅尼神咒經》,該經述及阿難獨處時見一餓鬼名曰面然,告訴阿難三日後將命終並生於餓鬼中,佛告阿難有「異方便」能施餓鬼與婆羅門及仙等食,得以免受此苦,佛授與陀羅尼咒,若咒食七遍得令諸餓鬼飽食並離苦生天。另一同本異譯不空譯《救拔燄口餓鬼陀羅尼經》,該本中的餓鬼名燄口,佛陀教授阿難誦持陀羅尼咒七遍之外,尚稱「四如來」名號││多寶如來、妙色身如來、廣博身如來、離怖畏如來,得令諸餓鬼捨鬼身生天上,並令痛苦眾生長壽增福。

「持咒」、「施食」是密教修法的一環,不空之後,灌頂、無遮、施食之法會似乎還挺興盛的,中唐時期天台的禪觀與密教的灌頂法,受教徒的青睞似乎是不相上下。由前討論得知最早施設鬼神水陸法食的是唐末五代時的遵誨。自不空傳入「焰口施食」之後,歷經一百多年卻發展成「水陸法食」,此中水陸會也需要儀本,此儀文是如何的發展呢?



五、水陸儀文的修正與發展

《佛祖統紀》記載「水陸齋」時附註著:「東川楊諤水陸儀○蜀中有楊推官儀文,盛行於世。」早期的水陸會是盛行於四川地區。另《佛祖統紀》作者志磐進而敘述吳越王曾在月波山「四時建水陸」以報答天、地、君、親之恩,並且親自撰寫疏辭、編輯儀文,但這份儀文只供貴族仕官所使用,因此志磐再撰集另一份六卷的新儀,儀文與畫像均齊全,推廣普及化的齋法以供一般大眾使用,故水陸法會的儀本在宋朝時已完備,但有關像軸的繪畫,志磐並未交代像軸是誰畫的。

此外,《大明高僧傳》亦載「眉州中巖寺祖覺,別號癡庵,嘗修北宋僧史……水陸齋儀等行世」。祖覺年代不可考,但修過北宋僧史,最早也是南宋或元代人士。由上討論,始自唐朝至宋代水陸會的儀文已有四種文本:楊諤(楊推官)、吳越王(貴族仕官所使用)、南宋‧志磐的新儀、祖覺的水陸齋儀。

現今佛教界所使用的《水陸儀軌會本》(以下簡稱會本)是印光大師於一九二四年撰寫。首先在卷一序文記載:「此書杭桓之板,模糊不堪,天童雖刻,亦難普及」,「故略述原委,與其利弊」,當時杭桓與天童寺的版本已不清楚了,因此才彙集不同版本而成此會本。其次是一篇〈水陸大意綸貫〉,敘述著:「面然興權,冥被阿難,我佛慈濟,開演妙法,此最初施食之大因緣也。」由於餓鬼面然的施食因緣,才演變成水陸齋會。另在卷一「結界」部分,更明白的給予齋會定名為「水陸普度大齋勝會」,並言「何謂水陸,舉依報故,六凡所依,其處有三,謂水、陸、空皆受報處」。

至於水陸內壇各席所掛的畫像,相傳是北宋‧蘇軾所畫,據《佛祖統紀》:

宋元祐八年(一○九三)知定州蘇軾(一○三六-一一○一)繪水陸法像,作贊十六篇,世謂辭理俱妙,今人多稱眉山水陸者由於此。

因畫者是四川眉山人,故其所繪畫像的水陸儀文稱之「眉山水陸」。但此《會本》卷一卻提到:

水陸內壇每席各有畫像……相傳蘇文忠公曾製贊語,今已無考。雲棲謂南都所繪上下堂像,隨畫師所傳,奉為定規,頗不的當,據此則雲棲亦未嘗見原本畫贊也……以誠敬為本,此等非所重也,略助觀想而已。

事實上,內壇所掛的畫像,雲棲認為畫像原本已不可見,只是隨畫師所喜好而畫的,並不妥當,而畫像只是幫助修法者「觀想」而已,並非重點。

從這些儀文、畫像的始末可窺探出,水陸齋會的啟建大約始於唐末五代時期,有楊推公(民間用)、吳越王的儀文(貴族用),宋朝漸漸傳開,有長廬(蘆)宗賾、四明志磐、祖覺癡庵的儀文。有了先前多位的編撰儀文,到了元朝可說是水陸會最興盛的時期,五位帝王與多位僧人啟建水陸會;明朝更是普及化,有雲棲袾宏增補儀軌;清朝則是具體化,真寂儀潤將節目內容明確記載下來;民國初年統一化,有印光、法裕會集各家不同版本。到了明、清代之後水陸會應該已演變成佛教界普遍性的法會,才後有補儀、補記、會集等事,因此至今的佛教界大都用此「會集本」。然而現今的會集本為何引用天台四明知理的法義呢?



六、水陸儀文與天台懺法的關係



《會本》為何會有天台的教理?是誰編入水陸懺儀的?前已略提《卍續藏經》中收集一份《法界聖凡水陸勝會修齋儀軌》六卷,宋志磐撰、明袾宏重訂。依其內容的編輯次第與方式而言,此份儀軌應該是志磐的原稿,袾宏只是從旁加以註解而已。該原本儀軌卷三、卷四中「行下堂召請法事」的次第內容與《會本》相同,尤其皈依、懺悔等等的天台教理都是相同,而且四明法師、天台聖師、天台四明二師等的稱呼亦出現在此志磐所撰的儀軌中。

因此筆者認為這些天台的懺悔法應該是志磐編入的,因為志磐本人是天台的門下,又尊法智知禮的山家派為正宗,因而將其教理編入儀軌中,該份原來只用在天台派下當作施食、懺悔修持的儀軌,因此雲棲袾宏才會提及「四明輯本,止存四明,諸方皆未見之」。

始自隋唐的智者至宋初,天台宗的教理已從原來重視止觀的智慧,漸漸將「一心三觀」轉移至「一心三諦」的事懺與理懺,將懺悔法發展成天台宗重要的修持法門之一,因此宋代之後的天台門人撰述了不少的懺儀,例如《金光明懺儀》、《大彌陀懺儀》、《熾盛光懺儀》等等。

另在天台的祖世系表中尚有一位「水陸文炳法師」,是四明法智之徒孫。不僅天台僧眾偏好水陸齋會,禪宗傳燈錄中的禪師亦有水陸的頭銜,例如:福州水陸院洪儼禪師、水陸瑞雲禪師、水陸野庵和尚。總之,宋、元之後水陸法會普遍興盛在中國佛教界中,尤其天台門下有所偏好,禪宗人士似乎也跟進,乃至到現在。



結論



感應故事往往是佛教徒津津樂道的,尤其是水陸法會的感應更是現今佛教徒普遍性的偏好,教界大都依據傳說認為水陸齋會肇始於梁武帝,而首次的水陸齋係啟建於金山寺。

然以上的討論,發現梁朝時代相關的文獻資料並未有水陸齋會的任何線索,金山寺也未能肯定存在於梁朝。開始有文獻記載則是唐末五代時期遵誨所建的「鬼神水陸法食」與吳越王所建的「貴族式」的水陸齋會,接著則是宋朝楊諤所編撰的水陸儀文,與少數僧人水陸齋會的興建,南宋時期志磐、祖覺也跟進的編撰水陸儀文。

由於志磐是天台宗四明的門人,在其所編的儀文中大都引用了天台聖師智者大師、四明法智知禮的教義,與宋朝天台宗的修懺禮儀。明朝的雲棲袾宏讚歎其儀軌最佳,而加以註解或修補,清朝真寂儀潤又彙集,乃至民國初年印光、法裕等人更進一步會集所有的儀文,而成現今的「水陸儀軌會本」。由於元朝四位皇帝下旨修設水陸會,天台的門人亦偏好興建水陸齋會,因此促成水陸法會興盛於元、明時期,甚至清、乃至現今仍為佛教徒所喜好,這或許就是因緣法了!

(下)節錄自《普門學報》第卅七期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