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解說》給的人生,好處多多!

星曜/輯錄 |2007.05.06
1384觀看次
字級

「給」之一字,據詞典的解釋,有豐足、充裕、供給、供養等意思。然而,在全球競爭白熱化的年代,大多數人都會覺得:「自己都不夠用了,怎麼可能還有辦法給別人?」但「給」的內容,除了金錢之外,其實還可以運用到時間、空間、語言等。

甚至於一個鼓勵的眼神、肯定的微笑、開明的言談等,都是有別於金錢、飲食之外的「給」,或說供養,不再是有羞辱或輕蔑等意味的施捨。據相關的研究,也一再指出後者是令人難堪或窒息的「給」。

到底要怎麼「給」?一是要給得起,另一是也需要判斷的智慧,才不致弄巧成拙或適得其反。

「給得起」是福報

有些人會覺得「捐款是有錢人家的事」,或是「自己都不夠花了,哪有閒錢可以『給』」,甚至於心想「要不要『給』,是個人的自由,他人無權干涉」更認為「給別人好臉色、好話或好處,總是為了鞏固自己或是想謀得什麼更大的好處。」因此,為了避免他人想太多,或是被人利用,故通常是說不出真話、沒什麼表情,或僅是冷漠以對他人。

這個世界因為大家都吝嗇每日試著去聽一句好話,或試著去講一句有利大眾的好話,就連好不容易迸出「理直氣壯」的正義之言,都因為種種不滿、不平而充斥了肅殺之氣,還能寄望有什麼良好的溝通效果?就像《維摩經義疏》所說的(大正三十八,頁九二七中):「菩薩以善法化眾生,眾生具受善法,同搆善緣,得純淨土。言不淨者,若眾生造惡緣,感穢土也。」即說明了人間菩薩本來起了「理直」之心,卻勸導技術欠佳,或殺氣騰騰的說理,終讓他人聽不進正理而起種種瞋心,不正是人世間是五濁惡世的穢土世界的現象嗎?

有悲心與智慧的菩薩,會知道「理直」還需悲憫的雅量,故「給得起」自他轉寰的空間與時間,這是人間菩薩「不為境轉」的福報。

「無所求」是智慧

佛門認為思惟與言行,不只是實踐,更是個人給他人、環境、世界的解讀與回應,此回應會更相互地影響對應的方式,所謂「要別人怎麼待我,先問自己如何待人。」更深一層地說,在我們日常的思惟與言行,不要認為別人感受不到我們的善惡意圖。

事實上,「人所作善惡,有四神知之。一者,地神知之;二者,天神知之;三者,傍人知之;四者,自意知之。」(出自《佛說意經》大正十七,五三○下)因此,古德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又《雜阿含經》說(大正二,三五六中):「力自在樂,彼則無所求;若有求欲者,是苦非為樂。」即知終日的思惟與言行,若皆能無所求於他人,只要合乎於種種善行,則我們就不會在意別人無中生有的批評或問難,願意敞開自己的視野、心量時,自然人生不再無趣,超越種種框限而解脫自在。因此不但「給得起」是幸福的,「無所求」更是有智慧的涵養。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