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署證實,醫學中心因分級醫療實施後,流失輕症患者,故要求醫師修正診斷碼或順序,將輕症代碼改登錄重症代碼。圖/蘇健忠
某醫學中心為了避免因看輕症病人被健保署核扣給付,所以醫師門診電腦還會建議醫師「避免使用,以免影響健保申報」,改用其他較重疾病診斷碼。照片中截圖,就是建議將「單純性高血壓」改為「高血壓性心臟病」。圖/李樹人
【本報台北訊】分級醫療四月上路,卻出現醫學中心為了留住輕症病患,要求醫師修正診斷碼或順序,改登錄重症代碼,以留住輕症患者,署長李伯璋甚至發信要求醫院自律。健保署證實,目前發現北部、南部各有一家醫學中心有異狀,近日將召開專家會議,訂定門診診斷正確編碼原則,要求醫院遵行。
為落實分級醫療,讓大醫院收治急重症患者、基層診所收治輕症病人,健保署除了提高直接至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就醫的輕症患者部分負擔,還規定今年起醫學中心與區域醫院的輕症(即初級照護)案件,須較去年同期減少一成,超出則不予給付。
然而,健保署醫管組專門委員張溫溫指出,分級醫療上路對個別醫院確實產生影響,已觀察到北部、南部各一家醫學中心門診人次變化不大,但診斷輕症比例下降很多、重症卻增加,部分疾病合理性不足,疑似不實登錄診斷代碼,占整體比例約一成左右;此舉讓帳面上看起來減少輕症收案量,實際上卻把病人留在醫院繼續治療,不必下轉至基層院所。
張溫溫未透露上述二家醫學中心名稱,並強調還需進一步調查;除了比對病歷、進一步分析病人是真否真為病得較嚴重。她同時呼籲醫院自律,更不宜以系統「提醒」醫師避免使用初級照護診斷碼,應尊重醫師專業判斷。
編碼原則
健保署將標準化
為此,健保署長李伯璋日前還具名發函,要求各醫院照實登錄診斷代碼。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進一步解釋,由於病人每次就醫,病歷上最多可以登錄五個疾病診斷,並以此次看病的主因依序登錄;例如一名癌症病人如因為感冒而就醫,診斷排序就應以感冒作為主診斷,而非癌症,目前觀察到的狀況,多半是把次診斷(例如癌症)取代輕症(例如感冒),登錄為主診斷。
為了遏止類似狀況再度發生,蔡淑鈴表示,健保署近日將邀集專家會議,制定「門診診斷編碼原則」,標準化之後要求醫院遵行,此外,之前上季已登錄而有「誤差」者,健保署將給予醫院機會修正,並持續觀察下一季申報狀況,如仍有異狀會比對患者病歷資料,一旦院所登載不實,將依情節輕重開罰或懲處。
張溫溫說,目前對醫院更改診斷編碼「無法可罰」,且也不能確定到底患者是不是真的「輕症轉重症」,還需要進一步分析,現階段就是輔導醫院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