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屏東訊】墾丁梅花鹿已繁衍到上千隻,常啃食農民辛苦栽種的農作物,四月施行的農損補償要點因有門檻且舉證困難,農民抱怨「看得到,吃不到」;滿州鄉代會主席莊期文發想將「鹿災」化為觀光財,擬仿日本奈良鹿公園在鄉內設梅花鹿生態園區,推動生態觀光並解決農損困擾;墾管處表示樂於促成。
政府於民國七十三年擬定梅花鹿野放計畫,八十三年在社頂首批野放十隻梅花鹿,至九十八年停止,推估已繁衍上千隻梅花鹿;模樣可愛的梅花鹿為地方帶來生態觀光財,但愛吃嫩葉、嫩苗,農民栽種的火龍果、黑豆、牧草和蔬菜等無一倖免,有農民形容為「鹿災」。
「墾管處復育梅花鹿有成,在生態保育上值得肯定,但野放後造成的農損,也要給受害農民相對的補償!」莊期文說,紅龍果、黑豆等高經濟價值作物,不是被吃就是遭踩踏死亡,或圍籬被破壞等。地方向中央陳情後,四月施行的補償要點,有最低兩成面積條件,且舉證困難,農民多放棄,若「集中」在某個野地區域,既可避免農損,又可化為觀光財。
莊期文最近相中一塊八甲的鄉有林地,計畫由公所圈地,再分鹿、牛、羊等區,可望成為恆春半島觀光新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