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知文宜蘭報導】第一屆「近世東亞佛教的文獻和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九日起,於佛光大學舉行一連三天、七場議程。本研究計畫由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敦請政治大學哲學系林鎮國教授主持,旨在透過新文獻的發現與利用,拓展明清時期東亞佛教的新議題。
研討會廣邀波蘭、美國、日本、新加坡、越南、大陸及台灣等近三十位著名學者交流研究心得,並設置「青年學者論壇」,邀請青年才俊與會,期許透過薪火相傳讓研究議題更臻深入。研討會發表論文二十二篇,展示明清佛教文獻問世以來讓人驚豔的研究成果與突破。
佛教研究中心首次展示四十六冊明清珍稀文獻,皆蒐羅自中國、日本各地圖書館與寺院的孤本,是目前尚未被研究的第一手資料,內容交織著明末清初時,佛教在中國或移民到日本演進之典據,吸引海內外學者濃厚的興趣與激賞。
林鎮國致詞表示,研究主題聚焦十六至十八世紀的東亞佛教,此期佛教文獻的故事性鮮明,也與台灣具有緊密的現實性連繫;並關涉最早的全球化動向,反映全球宗教交錯的多元脈絡。此外,更由於近來在中國、越南、日本等地,發掘為數不少的明清佛教藏外文獻,讓佛教學術研究躍進新契機。
佛光大學副校長劉三錡蒞臨開幕式,肯定佛教研究中心多年持續不輟地舉辦國際研討會,展現世界漢傳佛教研究重鎮的績效。佛教研究中心主任暨佛光大學佛教學院院長萬金川教授,則讚揚本次研討會發表題目個個新穎、取材文獻樣樣稀奇,對於推動佛學研究有極大裨益。
佛光山電子大藏經主任永本法師談道,「真理愈辯愈明,就是要靠學術研究」,指出佛光大學創辦人星雲大師對佛教學系扮演世界佛教研究重鎮的理念,近來在萬金川及許多老師的努力下,逐步實現具體藍圖;對於佛教研究中心努力蒐羅珍稀文獻嘉惠大眾、利於佛光山進行《禪學辭典》編纂之參考,表示由衷歡喜。
期許透過「近世東亞佛教的文獻和研究」系列計畫,以跨文化地域的角度來考察明清佛教在東亞佛教的發展;結合新文獻的開發,拓展新研究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