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趙怡 永慶慈善基金會董事長
去年台灣有幾家業績名列前茅的電視台大幅裁員,引發業界一陣恐慌,當時有人預言,今年電視界會出現「倒閉潮」。果然,二○一七年第一季剛結束即傳出「某台人事大地震」、「某台營收比前期短少好幾億」等等訊息,可以想像出,曾經被大家視為「金飯碗」的電視事業如今的處境是如何困窘。
電子媒體走下坡,原因不只一端,整個大環境不佳、國內競爭者眾、市場僧多粥少、鄰國影視產業鵠起,削弱本國實力以致人才流失等等都是遠因,而數位新媒體快速崛起轉移了受眾的注意力,則成為最後那根要命的稻草。根據資策會統計,近十年來台灣民眾使用媒體的習慣出現大幅改變。有線電視的家戶普及率下滑了百分之五,手機門號則增加了五百餘萬個;另外,台灣居民平均每天滑手機三點二八小時,臉書活躍用戶占總人口數的百分之七十四,兩者都創下世界第一。
新舊媒體的使用率互有消長,明顯反應在廣告營收數字上。根據台北市數位行銷經營協會的資料,二○一六年上半年五大媒體廣告量整體縮減百分之十二點五,其中有線和無線電視的廣告總量僅為新台幣一百一十億元,比起三十年前老三台的廣告收入都不如,也首度低於數位媒體,讓出了長期雄崌「市場份額第一」的地位。至於二○一六全年,數位廣告量達兩百五十八億元,相較於Nielsen所公布的傳統五大媒體廣告量總和三百六十七億元,兩者差距正在快速縮小中。到了二○一七年,電視產業總收入仍在溜滑梯,第一季業績和去年同期相較,短少了百分之七點四,其中以無線電視以及規模較小、競爭力較弱的有線頻道受創最重,最大跌幅超過百分之三十。
或許有人不解,以台灣電視媒體內容之不堪,多年來備受議論,若民眾選擇關機,轉向其他資訊、娛樂平台,本是意料中事,為何引以為憂?不錯,自從媒體自由化以來,國內電視經營權幾乎全由本地或外國資本家掌握,又因整個產業受制於市場狹小,政府也未曾全力輔導其轉型升級或開闢境外市場,以致經營者紛紛朝向「收視掛帥」、「利潤第一」的商業化路線做短線經營,遂衍生出種種光怪陸離的螢幕亂象,例如內容抄襲、節目稀釋、新聞貧乏、名嘴當道、商業置入,以及自製節目太少、重播率過高等等,一般觀眾早已心生不滿,更不會在乎它的興衰存亡。
我們之所以仍然心心念念地關注電視產業的發展,係基於以下幾個理由。第一,新媒體固然拜數位科技之賜,具有使用便利、傳輸快捷、自主性高等優勢,故來勢洶洶,迅速搶下電子媒體的半壁江山,但畢竟未能全面取而代之。目前全台有線電視用戶仍超過六成,免費的無線電視則通行全台,可見電視機仍然廣泛被使用,尤其以家庭主婦及老年族群為最。在可望的未來一段時間內,若傳統電視的內容品質持續往下沉淪,受害的仍將是廣大的閱聽受眾。
第二,時下的網路媒體,雖如水銀瀉地般無所不在,但其中有大批資訊出之於個人之手,是為「自媒體」創作,多未經過傳統媒體必備的編輯作業流程,尤以眼下風行一時的「視頻直播」也多半因陋就簡,且在無法監管之下,內中不乏涉及色情畫面或粗鄙不文的成分,對於青少年粉絲來說,實屬不宜。第三,縱然數位媒體前景大好,但目前獲利最大的卻非本土業者,而係國際平台大廠。據了解,每年台灣數位廣告總產值中,約四分之三的廣告營收流入臉書、Google、Yahoo手中,對整體本土產業助益有限。
眼看傳統媒體逐漸步入日暮黃昏,而在數位環境中的本土經營者又無法與國際數位廠商分庭抗禮,使得台灣媒體產業停滯在青黃不接的窘途中,讓人頗感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