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年輕醫師多不想選婦產科?衛福部表示,近年提出多種對策,包括壓縮專科容額,讓醫學生不全擠往熱門科目,生產事故救濟也入法,降低產婦意外傷害之醫療糾紛,去年開始培育五大科公費醫學生挹注偏鄉,都是希望能增加婦產科醫師人力。
衛福部醫事司科長賴貞蘭說,婦產科等五大科都有共同問題,不外乎是值班工作負荷重、醫療糾紛多,甚至健保給付點值也有影響。為此推動五大科住院醫師津貼加給、生育事故救濟試辦計畫等。
其中,去年六月上路的生育事故救濟成效好,衛福部醫事司科長林淑芬說,救濟辦法除了孕婦死亡,家屬最高可領兩百萬元、新生兒或胎兒死亡最高三十萬元;產婦及新生兒傷殘,最高也可領一百五十萬元。婦產科醫學會發現,透過救濟辦法,可快速解決紛爭,相對減少醫糾困擾。
此外,衛福部也把每年專科容額從二千人降至一四三○人,不讓每年一千三百名的畢業醫學生都擠往皮膚科、眼科、耳鼻喉科等熱門項目,讓五大科更有機會「被」選擇。
桃園中壢宏其婦幼醫院副院長劉興寬表示,婦產科醫生要二十四小時待命、健保給付低、醫療糾紛多,使得年輕醫生較少優先選擇婦產科,建議應提高婦產科醫生的待遇。
現今孕婦生產多選擇大醫院,從產檢到生產一次搞定,坊間診所已較少接生。劉興寬說,台灣的確朝少子化趨勢,但關鍵在於醫生不足,以中壢宏其婦幼醫院為例,若要全員補足,至少還有四個名額。婦產科新科醫生人數並不多,未來恐有斷層的疑慮。
湖口仁慈醫院婦產科醫生李俊卿分析,目前僅兩位婦科醫生,他又是主要的產科醫生,也因此,李俊卿幾乎半個月都睡在醫院,隨叩隨到,讓他成為最忙的醫生之一。
桃園敏盛醫院經國總院婦產科主治醫生江茂僑說,不少孕婦現今多考慮醫療安全等因素,多選擇到大醫院產檢、生產,「要人有人、要血有血!」準爸媽也表示,選擇有經驗的名醫,比較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