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目前失智症仍是「不可逆」、無藥可醫的疾病,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推估,四十年後,國內失智症患者將從現在約二十四萬人增至九十三萬,早期發現與正確診斷刻不容緩;但常見的失智症評估量表種類多,施測限制也多,未必適用於國人。為此,醫界研發更適合本土使用的量表「腦適能測驗」(BHT),準確率達八至九成。
亞東醫院神經內科專任醫師甄瑞興指出,不少單位使用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AD│8),在公共場所為民眾篩檢,但該量表僅八個簡單題目,如「難記住約會時間」、「活動興趣降低」等,不少人會對號入座。部分縣市使用簡易心智狀態問卷調查表(SPMSQ),題目更簡單,無助於早期發現極輕度患者。
醫院常用簡短智能測驗(MMSE)最嚴謹,但施測者必須受過良好訓練,且需要在安靜不受干擾的環境施測,不太適用於一般社區篩檢。為此,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台灣臨床心理師學會與老年精神醫學會共同研發更適合本土使用的量表「腦適能測驗」(BHT)。
北榮神經醫學中心一般神經科醫師王培寧說明,該量表強化與記憶力有關的問題,例如以往量表要求受測者記三樣東西,此量表增加為五樣。BHT量表還增加思考速度測試,如一分鐘內須回答多少答案;納入失智症危險因子評估,如三高、憂鬱、親友是否有記憶減退狀況等,較以往量表更能敏感篩選出極輕度到輕度患者,預計三至五分鐘即可完成,施測環境也無嚴格限制,有助於社區推廣。
失智症有多種亞型
若發現得了失智症,要服用哪種藥物又是另一階段的問題,成大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白明奇表示,失智症有多種亞型,包含比率最高的阿茲海默症、額顳葉失智症、血管性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巴金森氏症、頭部外傷與水腦引起的失智症等,也可能混合以上多種,準確診斷不易,影響用藥選擇與照護方式。
六十歲的王奶奶因記憶不佳、情緒控制變差,經診斷罹患阿茲海默症,但服藥後症狀不減反增,轉介至失智專科門診再診斷,才發現王奶奶記憶力退化不多,反倒是人格出現鉅變,並非阿茲海默症,而是額顳葉失智症。目前醫界以失智症專門醫師專業,搭配醫界研發「腦適能測驗」診斷工具,協助醫師篩選出高風險群,確診率約七到八成。
診斷是哪一種亞型為何重要?成大精神部主治醫師張維紘解釋,失智症藥物以阿茲海默症為主,對於其他亞型療效有限,有時更會產生副作用,如路易氏體失智症,對於常見的抗精神藥物有高敏感性,恐增加部分動作礙障的嚴重程度,增加跌倒、類巴金森氏症的風險。
對於阿茲海默症的篩檢,台灣學界在二○一五年已研發出抽血篩檢技術,可在患者尚無任何症狀出現時,就可透過抽血檢驗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該研發成果已由台師大技轉給民間公司,目前正等待臨床檢測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