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台灣文史作家曹銘宗很關心食物,發掘出許多台灣美食名字的由來,台灣許多食物名字由來都是外來語,像是釋迦、高麗菜、蓮霧、番茄醬與甜不辣等,都可能是從外來語演變成。
「寫台灣地名由來相關書籍時,發現背後有很多原住民的意義、外來語,甚至有些古代漢語,才整理並嘗試找出食物名字的答案。」曹銘宗指出,高麗菜的荷蘭語、西班牙語、德語發音,都與台語的「高麗」相近,他推論「高麗菜」的菜名是歐美語言轉化,荷蘭占領台灣時,將高麗菜帶來台灣,因此又叫「番芥藍」,日本為鼓勵台灣人種植高麗菜,找韓國大力士宣傳,並說高麗菜就像「高麗蔘」一樣營養,才叫做高麗菜。
「當某些外國食物非常知名且獨特,本國語言又找不到字詞可以形容時,常常就會音譯成為外來語,像是漢堡、披薩、壽司等都是」,曹銘宗表示,台灣也有不少美食傳到國外後,其名稱也成為國外的外來語,如米粉、蚵仔煎、虱目魚、小籠包等食物名字的日語音譯,都可以在日文的維基百科、世界大百科事典當中找到。
曹銘宗表示,因有台裔美國人在美國開「割包」(刈包)店賣出名氣,因此英文的「Gua bao」,成為英語音譯台語的外來語。